張漢光看了看表,“但是你說的,絕對放不了”
兩個小時,應該夠用了。
李定安點點頭“先看東西”
曲中書開了五輛車,帶了三十多號人,把溫有全的別墅清了個底朝天。
不管真的假的,新的舊的,一骨腦的拉了回來,連一樓的紅木茶幾和桌椅都沒放過。
人手不夠用,沒時間整理,先放在了會議室。
大大小小、橫七豎八,堆的像是倉庫。
三人進了門,曲中書猛的一頓,懷疑是不是來錯了地方好多人,男男女女十多號,全穿著白大褂。
有兩位物證科的同事,有四位省博的研究員,何安邦和馬獻明也在,但剩下的近半他都不認識。
鬧哄哄的,就像進了菜市場議論聲、鍵盤聲、機器“嘀嘀嘀”,“嗡嗡嗡”,響個不停。
再一細瞅大大小小七八臺,擺在物證室中間。
好家伙,這是進了檢驗中心嗎
何安邦正在做實驗,在電腦屏幕上點來點去。旁邊是兩臺柜式機器,大約半人高,都帶著屏幕,上面顯示一堆他看不懂的數據。
這玩意,沒見過啊
“老張,這什么機器”
“同位素色散射線熒光分析儀”
曲中書愣了一下“啥”
“同位素射線儀”
張漢光狐疑的看著他,“別告訴我你不知道是什么東西”
他當然知道,案卷中經常會提到經某某中心同位素檢測,物品大致年代為哪一年,具體成份為
問題是,真家伙是第一次見。
曲中書目光急掃“這是脫玻儀,這是熱釋光這又是什么”
是一臺長的像特大號的啞鈴一樣的儀器,正在“嗡嗡”的轉,他也不認識。
“強磁計”
曲中書一個后仰。
這個他也知道,但同樣的,第一次見。
和之前那件同位素射線一樣,兩件機器都是由航空科技延伸而來,兩年前基本實現國產,才應用藝術品于斷代領域。
不是一般的準誤差不會超過五年。
也不是一般的貴,但貴的不是機器,更不是技術,而是指紋數據庫。
打個比方要檢測一件明代官窯,數據庫中就必須要有明代各個時期有關瓷土、坩泥、釉料、顏料等等方面的數據標本。
標本不可能憑空而來,當然要反反復復的實驗、論證。
那實驗樣本又從哪里來
當然是從真正的明代官窯瓷片上面取樣。
瓷器還好點,可以找碎瓷,找不到再用完整的瓷器。最操蛋的是字畫和古籍,這玩意到哪里找碎的去
只能從完整的真跡上面取樣,但一取樣,好好的真本也就成殘件了,價格一落千丈。
而且樣品要足夠多,再打個比方南宋從建立到滅亡不到一百六十年,但建立相對完善的字畫類指紋數據庫,需要的實驗樣本一百幅起步。
不夸張,數遍全國,也就國博和故宮有這個底氣一是東西夠多、夠全,二是以陳列和展覽為主,相對不怎么注重經濟價值,殘了也照樣能擺。
所以,有相關技術的單位挺多,但有數據庫的,全國只有兩家國博和故宮。
包括各省市公安機關辦案,如果普通的c14,熱釋光、脫玻儀等方法無法判斷,就只能送到公安部物證檢測中心,公安部先自檢,有了數據再協調國博或故宮,借用他們的數據庫對比。
難不難不說,不是一般的慢,從送檢到有結論,半月都算快的。
驟然間在自家單位看到傳說中的高精尖,就像見了大熊貓。
“要儀器給儀器,要人給人,張處長,你可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