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耽誤時間我吃飽了,你先給發我一份,我回房間看”
姚川呵的一聲誰還不了解誰
馬獻明斜著眼睛“誰告訴你明天要去現場”
秘書快步而去,姚川“嗖”的一下回到了席位“學習”
而且就他們三個人
會不會說話,什么叫“耽誤時間”
領導還在這坐著呢
但從今天開始就不一樣了
米書記沒說話,只是看了左朋一眼,左朋突然就開了竅“書記我明白,我待會就通知”
馬獻明都愣住了這家伙怎么變聰明了
錄像開始播放,有無人機的俯空鏡頭,也有影像組就近拍攝的考察和發掘錄像。
畫面很清晰,音質處理的也不錯,還做了剪輯,剪掉了一些無意義的鏡頭。
剛開始,一切正常左朋請李定安鑒定羅盤和朱古錢,李定安又找京大和故宮幫忙。
再之后,左朋帶李定安去了羅盤賣家,也就是牧民家里。
然后馬獻明在發掘瓷窯的過程中發現佛頭、八寶瓦當,李定安上老道山,對山頂遺跡進行了初步考察。
再然后,馬獻明在山下發現分金標尺,李定安進一步確定,山頂遺跡為大型的風水羅盤
艾部長格外驚訝“馬所,你們連這樣的鏡頭都有記錄”
她說的是鑒定羅盤和去牧民家里那兩段那時候,誰都沒料到一塊找不到出處和來歷、甚至無法定性用途的銅盤,會和大型遺址有關。
包括李定安。
他們依舊錄了下來,艾部長就覺得很奇怪仿佛李定安能未卜先知
但沒那么玄。
“一般不記錄,但涉及李老師的部分就要記錄”
這都是經驗。
要沒錄像,猜一猜豐城的那些文物最后會怎么樣
要沒錄像,保定的祭紅甪端、白瓷觀音也到不了國博的展廳。
包括蒙古瓷立項,要不是有同步的錄像,項目審查的絕不會那么輕松,更不會有之后的一路綠燈
還有這次考察瓷窯,甚至引起了內部人員質疑,也由此可見,李定安尋找遺址的方法和過程有多奇特,到時外部又會有多少質疑的聲音
沒關系,有錄像
經的多了,就會形成一些在外人看來很奇葩的規定甭管李定安在研究什么,哪怕是一坨屎,你也先給我錄下來再說。
何館長的原話。
方志杰專門就是干這個的,有時候也會是舒靜好
馬獻明大致講了講,他們就明白了,為什么會這樣。
感受也就更深了李定安最擅長在平凡的地方發現奇跡,不記錄不行
錄像繼續播放,李定安從沈陽回來后,開始出野外。
大致就是先確定大概區域,再分區探查,再組織人員挖掘。
確定區域的方法簡單到古樸李定安拿一塊羅盤,頭頂再飛一架攝像無人機,滿青龍山的轉。
探查好像也不難用便攜式地電、地磁、金屬探測儀等。
幫忙的人也不少,左朋、萬成標、卜濤,再加兩個考古隊。分工也很明確,二十多號人分四組,負責探查李定安初步確定的區域。
但過程卻異常的艱難
剛開始,李定安建議現在只是堪測大概范圍,如果探查,工程量太大,等他將坐標區域確定到“平方公里以內”,再進行探查也不遲。
但左朋很著急,說馬所長這邊已經不用幫忙,他們閑著也是閑著。
行。
李定安開始堪,左朋開始探。
然后,他們就知道,李定安為什么要勸他們了為確定一個“一平方公里”的平面區域,李定安需要堪測的的距離是“百公里”。
劃重點,這是山里。
方圓十公里之內,可能有十數乃至數十道山梁,十數道峽溝,以及十數道河谷。
斷崖更是不計其數,多的地方汽車到不了,只能步行。
李定安步行,他們也步行,還要背機器。
往往是探查組剛把機器背上山,李定安就進一步縮小了范圍,轉移到了下一個地點。
等于他們的機器白背了。
剛累死累活的下了山,又背上山,好了,范圍又縮小了。
閑不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