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是必須分清楚的,這關系到部隊生死問題,否則左右不分,戰斗時打錯對象,那就問題大了。
想讓他們懂得向左轉或者向右轉,想讓他們明白,你不用嘴巴來說是沒用的,而是得上腿,對他們拳打腳踢,動用肉刑,加深印象
都不行的話,那就上鞭,用荊條來抽
這就是民智未開的后果,是社會現實,孟之祥只能想辦法解決,不要想搞什么皿煮和自由。
別說士兵分不清左右,走不齊隊伍,軍官都是水平差,也做不好,對他們,也不用客氣,照打不誤。
不過為了他們的面子,軍官訓練不和士兵一道。
為了讓官兵們分清左右,孟之祥真是操透了心,他讓士兵們在左手處綁了毛巾,記得向左就是轉向毛巾的位置,向右和向后就沒有毛巾的位置。
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還是有不少人是左右不分。
“向左轉”
“向左轉”
“向后轉”
“向右轉”
“齊步走”
軍官氣勢洶洶喊著口號,抓著荊條在士兵們當中來回走動,見到不對的就給他們來一抽。
齊步走和隊列訓練,然后就是舉石鎖、扛圓木的爆發力和耐力訓練,原地舉石鎖,能舉多少個就舉多少個。
十個人一組,把長約5米、重約400公斤的圓木扛上頭頂,原地下蹲200次,再抱圓木往返跑4次100步
再有就是俯臥撐、仰臥起坐。
一天后,他們就開始刺殺訓練。
“注意,腳跟用勁,重心快速前移,用力蹬腳跨步發動腿力、腰力、臂力,右手抬槍托于右胸側下方兩寸,左臂作小半旋轉快速前伸,突刺”
“殺”一百人的聲音匯聚成一聲,一百枝寒光閃閃的長槍猛地刺出,聲勢確實駭人。
“舉刀,下砍,再舉刀,橫削,撩刀,來,各練一千下”軍官吆喝道
“弓箭射擊要要穩、準、快。為了練穩,我在弓上掛磚頭,開始是一個,后來就是三個,剛開始站上不到半小時,肌肉發酸,胳膊發麻,雙臂就撐不住了,經過苦練,現在我可以保持射擊動作連續3小時紋絲不動。”校場上的老董向集中起來的箭手們介紹道。
他儼然是第五營諸教頭中弓箭最好的,他謙遜地說他在孟家不算什么,孟家的太保們人人有一手好箭法。
“由于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實際上射出去的箭并不是“走”直線,射手必須根據風向和風速及時做出調整,才能確保精確度。”老董繼續道。
有人問如何調整,老董說了“只有多練練到手熟。”
然后他作現場演示,從拔箭到射中目標,只用了5個呼吸不到
訓練非常辛苦,軍官們更辛苦,因為到了晚上,士兵們睡覺時,軍官們還要跟隨孟之祥去學習兵法和帶兵之術
當然,他所講的內容很淺顯,都是孟家家塾里所授的低級內容,但在那些軍官們的耳中,卻是高深理論了,讓他們打醒了十二分精神來學習,學不進去,這讓孟之祥對宋朝的文盲程度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教的人認真,學的人也認真,他們都在爭分奪秒,想讓自己上戰場前多一些保命的本事,讓自己能夠活下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