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任上,他大力修復水利工程,使唐州經濟快速發展,隨著農業的復興,唐州飼養業、商業也逐漸興旺,“船漕車挽負擔出于四境,一日之間不可為數”。
在趙尚寬出任唐州的第三年,蘇軾服喪期滿,由四川返回京師開封,途經唐州,震驚于此地神奇的變化,不禁詩情大發,寫下新渠詩并序,自愿為趙尚寬“招懷遠人”做廣告
“新渠之水,其來舒舒。溢流于野,至于通衢。渠成如神,民始不知。問誰為之邦君趙侯”
大約與蘇軾寫這首詩同時,王安石也寫下新田詩贊譽趙尚寬。有趣的是,宋代兩大文豪都選擇了四言詩,大約趙尚寬所為,令他們更多地聯想到了古代賢者,因此創作了類似詩經國風的詩篇。王安石寫道“離離新田,其下流水。孰知其初,灌莽千里。其南背江,其北逾淮。父抱子扶,十百其來。其來仆仆,鏝我新屋。趙侯劬之,作者不饑。歲仍大熟,飽及雞鶩。僦船與車,四鄙出谷。今游者處,昔止者流。維昔牧我,不如今侯。侯來適野,不有觀者。稅于水濱,問我鰥寡。侯其歸矣,三歲于茲。誰能止侯,我往求之。”
詩的結尾處,王安石表達了唐州百姓的憂慮。宋代地方官任職三年,趙尚寬任期將滿,誰能將他留下來呢
時任地方官,一任三年,到期就要調任,而唐州剛剛才發展起來,基礎淺薄,趙尚寬怎么能輕易離任呢
這時朝中一位大牛出手了,三司使包拯核實他的所作所為,上書朝廷,請求延長趙尚寬的任期,包拯在奏折力保趙尚寬。
宋仁宗接到包拯的奏折,對趙尚寬十分欣賞,下詔褒揚,并同意包拯的請求,令趙尚寬繼續擔任唐州知州。
宋金戰爭爆發,在南宋與金國對峙的150年中,唐州首當其沖,戰爭頻發,時而歸金,時而歸宋,局勢動蕩不安,唐州民不聊生。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南宋與金簽訂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一線為界。南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等大部分給金國,每年向金進貢25兩,絹25萬匹。
岳武穆也曾在唐州駐馬
瞧瞧,中國的歷史沉淀豐厚,看似一座名不經傳的地方,都有著傳奇的的歷史。現在是公眾版,就介紹多一點,入v后就不會長篇大論了
此后90多年間,唐州基本屬于金國管轄之下,期間雖有短暫收復,但是沒能徹底收復。
時代的時針轉到公元1233年,隨著孟珙進兵,唐州才見到回歸大宋的曙光。
趙柏宇先到,各路哨馬陸續報來,說那個孟家七太保為先鋒,會同了大隊人馬就緊緊地跟隨在他們后面,另有一支金軍部隊正自北方來,向著唐州進發。
“噢,要是讓金狗進城,那就不好打了還有,我們要是不打,會被孟家七太保搶了功勞”趙柏宇一聽就急了,他立功心切,馬上命令部隊推進,向那支金軍部隊發起進攻。
結果,趙柏宇大敗,連根毛都沒撈到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