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回來,一些手眼通天的醬園表面上用官鹽,實際上用便宜的私鹽,以節省成本。
兩扇烏黑大門上掛著锃亮的獅頭銅環,門頂匾額上是“三和官醬園”金字招牌,在街頭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進入園區,占地約有9畝多,有醬缸800多只,排列開來,如軍隊般陣容擴大
務工者皆為臨安府各縣農村人,他們的工作非常辛苦,把沉重的豆料和食鹽一包包背進庫房,并堆疊成樁,壓榨醬油一個工人每天上下反復搬壓榨石每塊三四十公斤,每榨七八塊達1萬公斤左右。
制成的醬油裝入大木桶每桶達到180公斤重,用人力推力運送到各分店門市部,每輛推車裝木桶六七只,由三四個工人前拉后推送達目的地,他們要搬上去,運下來,勞動強度很大。
但,醬園給現錢,按時發錢,不克扣,年底發多點錢,絕不拖欠
比起很多老板有良心得多,所以,三和醬園的工人們情緒穩定。
他們通過同鄉熟人介紹,初當替工或臨時工,經過半年左右體能和技能考察,符合要求者升為正式工人。
看中的是農村青年身強力壯,吃苦耐勞,工薪低薄,家庭牽累少住集體宿舍,生產淡季可以回家參加農業勞動,亦工亦農,工農關系緊密。
有客人來,王掌柜就介紹起來,醬園經營是春夏投料,自然發酵,天然曝曬。
每年農歷春分到夏至為一年的投料生產期。利用三四個月梅雨季節開足馬力,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燒豆、蒸糕做面醬,直到裝滿園場上的空缸。
從原料投入到醬油產出時間長達半年,冬季是一年中的銷售旺季,素有三春靠一冬之說。
王掌柜自豪地道“我家選用的盡是好豆,貨真價實,發酵周期長,日曬夜露,產品色澤風味特好,廣受歡迎,供不應求”
他瞅瞅孟之祥道“加上孟東家的銷售策略,經營情況實在不錯。”
孟之祥制定的銷售策略正是“老干媽”的那一套路,即“我不欠你的,你也不要欠我的”
“三和醬園”買入大豆、鹽等原料時,即時給錢,絕不含糊。
等到銷售醬油和面醬時,一手交錢,一手拿貨,童叟無欺。
還有,對于工人的工資,給錢痛快,也不拖欠。
以前王掌柜抵擋不住那些先貨后錢的人物,受了很多的氣,造成他經營困難。
現在換作是孟之祥當老板,他兵權在手,腰桿硬朗,誰也不敢硬來,三和醬園的經營順利無比,還準備擴大規模。
除了供應門市、用于制作孟家的鹵味,王老板雄心勃勃,計劃增產的醬料用來深加工其它產品,以擴大利潤,比如制作。
他說得神采飛揚,大伙兒洗耳恭聽,唯有喬掌柜知道端倪,心忖這孟之祥會打仗、能屯田、善經營,是個食神,還有什么他不能做的呢
如此人物,好在與他是一伙的,喬掌柜斷言“別看他陽光青春大男孩的樣子,真要是與他為敵,必定倒霉”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