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雷率三萬騎兵突入大散關,攻陷宋朝的鳳州陜西鳳縣、興元陜西漢中、洋州陜西洋縣,又別遣一軍從興元出發,掃蕩川北。
最終拖雷軍匯集,接受了南宋四川制置使桂如淵漢奸就是多的乞和、送糧犒勞和向導,穿過饒峰關,東下金州、房州,最終到達均州、光化軍一帶的漢水南岸,距離當時襄陽不到一百余里,然后展開隊伍攻擊金軍。
蒙古人狼子野心,既有先例,必有后來,他們完全可以不需要借口,以其帝國的擴張態勢,南下滅宋只是時間問題。
那么南宋占據先機,將防線向北突進到黃河潼關一線也是合理的,把戰線推出國門,拓展戰略縱深
不然等到蒙古積攢實力大軍南下兵臨城下時,那就被動了。
晚戰不如早戰,史嵩之應該出戰
話說回來,進占三京后,想防守黃河以及軍糧補給,也確實困難。
難難難
在孟珙看來,入洛的條件確實不好,可與蒙古一戰是肯定的,就象聯蒙打金一樣,都是迫不得已的,既然要戰斗,早打還有便宜可占。
問題是個怎么打法,是占領三京呢,還是推前奪取一些地盤、鞏固那些地盤,加大縱深
鞏固和奪取前沿州縣以加大縱深為上策;奪取三京為中策;什么都不做為下策。
在蔡州之戰后應該是一刻不停地抓緊時間,鞏固泗州、壽州、宿州、亳州、海州、邳州、唐州、鄧州、息州等新占領的土地,把上述地區當做京湖和淮河外圍的屏障,確保淮河和京湖外圍防線得到穩固。
同時派兵加固入川要道陜西秦嶺的“五州三關”防線,這里同樣極其重要。要知道在1227年和1231年的蒙古強行借道的丁亥之變和辛卯之變中,南宋的五州三關防線甚至一直到劍門關一帶已經受到了極大的破壞,殘破不堪,根本不足以應對未來的戰事。
上策和中策都繞不過史蒿之,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史嵩之怎么可能給趙葵供給軍糧,畢竟打贏了自己沒有太多功勞,功勞全是趙葵的,對自己沒有任何益處,
史嵩之完全出于一已之私,置軍國大事不顧,令人無可奈何
然而孟珙不能反對史嵩之,他已經深深地被打上了“史”的烙印,想改頭換面是根本不可能,誰也不會信他,還背上負義的惡名,上下不是人,他唯有在從史的道路上跟到底了。
他回到了館舍,給孟之祥寫了一封家信,遣急腳遞送臨安。
信上沒有什么東西,就是一些家常事務和可以讓人知道的軍務,似乎一切正常,也不怕給外人看到。
宋朝有了完善的郵政,曰“諸路郵傳,每二十五里置一遞,役卒十有二人。”
即每二十五里設置一個遞鋪驛站,每個驛站設有十二人,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但同時也體現出了宋代時期郵政事業發展得非常快速,對于信件物品的運輸非常井然有序,使命必達。
分為三種“步、馬、急腳”,顧名思義也就是普通郵寄、快件、加急這三種運輸形式,保證信件的及時性。
信件送達,往孟之祥的居處投擲。
晚上,孟之祥下班回來,拆信來看,然后他取了一本書,對照信上的數字,比如十、七、九,即這本書的第十頁第七行第九列所對應的數字。
如此得出了六個字慢慢走,等等看
四叔怎么會發來這么沒頭沒腦的字眼兒
孟之祥思考著,聯想到最近的朝廷大事,他何等聰慧,明白了,一旦朝廷要他率禁軍出動助戰關洛時,不要逞強,要慢慢走,等等看
也就是說四叔要他磨洋工
得嘍,四叔說什么,就是什么,孟之祥打算依話行事。
大家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家族比朝廷更可靠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