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孟之祥外號“聽書差遣”,他的文言文水平是七竅通了六竅,以致于他不得不找人為他念文章、斷句讀,這次左諫議大夫雷益良來勢洶洶,關心孟之祥的人們很擔心孟之祥自辯疏過不了關,或者是亂寫一氣,那就麻煩了,也知道他受了屈服,于是他們不約而同,都助孟之祥一臂之力。
“看吧,關心你的人還是挺多的”趙貴祿鼓勵孟之祥道“寫好自辯疏,爭取一次過關”
孟之祥心忖道“沒錯,關心我的人是不少,但制度出了問題,這樣的制度不要也罷”
他不能辜負諸人的好意,送走趙貴祿、余啟水、陳清和、喬老板之后,請來幕僚牛學勇過來寫好自辯疏。
這么搞,要去藥店里買“驚風散”去壓不了驚
牛學勇看到這么多份的自辯疏,大加贊揚,說他們的字寫得好,而且都寫到了一處去。
他綜合了各自辯疏的意見與建議,擬下孟之祥的自辯疏。
首先,在自辯疏上,孟之祥大表忠心,將朝廷對他的恩典一一列明,此乃皇帝天高地厚的恩德也,雖粉身碎骨去報答,猶未夠也
好話不嫌多,說出來讓官家看了舒服。
否則你哪怕心中對官家無限景仰,對大宋無比忠誠,你要是不說出來,怎么讓官家知曉呢。
然后對于“陰與敵酋通”這樣的大罪名,是堅決不認的
在遇敵前,軍隊已經做足做好準備,準備與敵血戰,這個有佐證材料,那就是趙貴祿和孟之祥下達的軍令,宣布要與韃軍決一死戰,敢退者斬。
至于“認虜為伯”,解釋為之前孟珙與塔察兒結拜為兄弟,確為孟之祥的伯伯,之所以這樣稱呼塔察兒,是穩妥起見,能夠不交戰最好,否則,一旦開戰,必定死戰到底。
人是有劣根性的,某甲、某乙是同伙,某丙是個強人,某乙與某丙有交情。
一天某甲與某丙發生糾紛,某甲往往會找某乙去與某丙疏通關系,最好不要發生沖突。
而當某乙去與某丙論交情,結果交涉成功,沒打成。事后,某甲懷疑某乙勾結某丙。
要是某乙不去找某丙,則某甲說某乙你為什么不去找某丙啊為什么不懂得利用關系呀
所以說,孟之祥真是豬八戒照鏡子,兩頭不是人
以及犯了“慢軍之罪”,得,這個大罪名不認,小罪名認一點,那就是自己努力了,但還做得不夠,比如行動慢了,走得不夠快,當然,一切都按軍制所定下來的完成,比如要求一天行軍三十里,就行了三十二里,則應該再努力一把,行到三十五里一天,要勤于王事,為朝廷分憂云云。
至于“偷稅漏稅,情節嚴重”,堅決不認,盡管放馬來查
孟之祥如今開始體會到應付彈劾的方法,也類似于世家子弟的“大杖則走,小杖則受”,意思是說大罪名堅決不能認,小罪名可以認一點,如此讓彈劾你的人有臺階可下。
人家堂堂左諫議大夫出手,你不認點小罪名,一味硬剛到底,輒人家也就與你干到底,否則左諫議大夫彈劾錯了,則他的面子往哪擱。
你是受了委屈,誰叫你是武將啊
其實,孟之祥單槍匹馬雖有十數家將,但對于敵軍千軍萬馬,等于他一個人去迎擊強大的韃軍,何等的豪氣,堪稱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蓋世的英雄氣概
不但沒有第一時間重賞,還加以誅九族的罪名,這狗x的宋朝,不反了它,真是枉做穿越小強,白穿了
清穿不造反,菊花套電鉆
文官們想通過打壓孟之祥讓他俯首貼耳,臣服于文官的權威,他們這么做,就是他們“調教”武將的方式,覆手為云,翻手為雨,讓武將知道厲害后,從此老實聽話。
在這方面,官家與文官們是一伙的,難道他們不知道孟之祥是真正的好漢,是受了冤枉嗎
知道可文官們就這樣打壓孟之祥,降其心氣,官家默許,然后官家再給孟之祥好處,是為打一巴掌,再給一個甜棗,其他高級武將都是這么過來的。
萬萬沒想到從這一刻起,徹底地激怒了孟之祥,他真正下定了決心,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