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察兒率軍五萬,浩浩蕩蕩,旗幟飄揚,戰馬歡騰,方陣如墻,直達樊城城下。
看到蒙古軍大至,駐襄樊守宋軍自趙范打下,個個冷汗直冒。
控扼漢水,進退皆可,襄樊是南宋的咽喉之地
在古代南北一統的朝代,襄樊作為內腹之地談不上什么戰略地位。可是每逢南北對峙,襄樊就會成為南朝的咽喉之地。
錢塘遺事中寫道:“襄者,東南之脊,無襄則不可以立國。呂祉嘗謂得襄陽則可以通蜀漢而綴關輔,失襄陽則江表之業可憂。”
南宋時期,朝廷在荊湖地區置京湖宣撫使,漢水橫貫京湖,是長江最大的支流,而襄陽、樊城兩座城池夾漢水而立,彼此之間隔江相望,互為犄角,襄樊一詞也由此而來。
民間早有俗語“鐵打的襄陽,紙糊的樊城。”樊城位于漢水以北,并且周邊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襄陽則在漢水的南面,并且北方和東方都緊靠著漢水,西面和南面又環繞著群山,地勢非常險要,再加上和樊城互為犄角,進可攻,退可守,是兵家必爭之地。
漢水自西向東流過襄樊二城,東北方向的白河在此注入漢水,此后漢水流向便彎折向南,直到鄭州湖北鐘祥才轉向東南,并在鄂州武昌注入長江。漢水沿岸,過了襄樊之后便都是平原,無險可守,北國的步騎和水師可以水陸協同沿江南下。
因此襄樊就成為了南宋抵御蒙元沿著漢水進犯長江流域的重要據點,這也是當時襄樊在軍事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關鍵原因。
樊城雖險,如若是孟家軍來守,絕對是孟之祥去守樊城,孟珙守襄陽,鐵桶也似,二萬人守城,十萬敵軍都破不下。
如今蒙古軍才五萬人,卻敢進攻襄樊,根本沒把宋軍放在眼里。
趙范聽聞敵情報告,知道韃軍數量,暗罵晦氣。
要是敵軍人多,他就可以向臨安行在求援。
可是他現在襄樊聚眾十萬,二倍于敵,敵軍是人少攻人多,他哪好意思求援。
有了援兵,方便他丟卸責任。
但,不求援,貌似打不過啊
塔察兒筑起長圍,把樊城圍了,然后打造攻城器械,驅使二萬簽軍去攻打,間雜張柔的漢軍與苫徹拔都兒的欽察人參與攻城。
投石車飛射石頭轟擊城墻,力道十足的石頭砸得城墻龜裂,投擲的火油壇拖著長長的煙霧射進城墻里,立即打出大灘火焰,有次點燃房屋,引發火災,鬧得城內軍民一片驚惶。
蒙古軍猛攻樊城,守軍拼死抵抗,但蒙古軍日夜不停地攻擊,宋軍在多處城墻據守時失而復得,樊城變得岌岌可危。
對方攻城還沒五天,樊城就頂不住了
此時樊城是全子才,這倒霉孩子先遇狼后遭狼,去到哪里都不得安生,只得遣人過江到襄陽求援。
接到樊城的告急,趙范遂派王旻、李伯淵率本部“克敵軍”五千人渡過漢水,前往樊城解圍并增援,軍令的意思就是進入樊城助全子才防守。
王旻和李伯淵均認為“樊城難守,不如命令樊城守軍打出來,我軍接應,棄了樊城,與韃軍隔河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