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可能,汪世顯他不樂意得罪宋人。
但既然得罪了,汪世顯就要下狠手,他要破城,盡屠其眾,滅其心氣
在汪世顯的督戰下,蒙古漢軍向著順慶府發動了大規模的攻擊,順應府防御的宋軍壓力大增,同時,也給予蒙古漢軍重大打擊
那時期的攻城沒什么技術含量,在最具技術含量的拋石車無法轟下城墻后,攻擊方就得“蟻附”攻城,而守城方則使用一切手段把這些“螞蟻”給弄下城去。
弓弩箭矢、石彈在空中亂飛,木頭摩擦的“嘰咕聲”、“砰砰”的撞擊聲,和人們的叫喊夾雜在一起,城上城下都是人頭擁擁,一片喧嘩。
尸體堆積在城墻下,蒙古漢軍只要有韃靼人的督陣,往往表現神勇,攻城陷城不在話下。
然而他們在順慶府城下遇挫,守軍似有無窮的韌性,把蒙古漢軍盡皆打下城墻。
一名攻上城墻后掉落到城下,死里逃生的蒙古漢軍猶有余悸說起宋軍的厲害他們有個將領揮動一桿亮銀槍,槍法通神,沖上城墻的蒙古漢軍被他有如毒蛇般的槍刺給盡數挑死
不僅如此,其余宋軍的戰斗水平也相當高,他們揮動刀槍,把韃軍殺倒在地。
宋軍頑強敢戰,汪世顯曾經看到兩個敵對的漢人抱在一起,飛跌下城墻。
汪世顯臉色嚴峻,這應該是宋軍的主力啊
不過他有選擇,對于蒙古漢軍、炮灰能破城最好,不能破城也無所謂,他把重點放在宋軍援兵上,尋機野戰殲敵,即圍點打援。
他的用兵思路要想找個機會擺開了對干,干掉援兵,畢竟已軍騎兵較多,長于野戰。圍城時只要敵援被消滅,輒破城更易。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只要消滅了援軍,則城池往往投降了。
但是對拼的時候總有一些外界條件影響勝負,地形、士氣、體力、人數之類,于是所謂戰術便是盡量把外部條件引向有利于己的一方,最后還是對拼實力。
看過守城宋軍的戰斗力,汪世顯很重視即將到來的宋軍,于是當宋軍主力進至順慶府外圍時,汪世顯留下漢人部隊三千,繼續對順慶府施加壓力,把營地放在了南城,阻住城內宋軍前往接應援軍的道路。
汪世顯率本部五千人,各雜牌軍三千人,南人三千人共一萬一千人馬,就在城南部曠野一字擺開,以逸待勞。
遠遠地看到了宋軍大部隊過來,看到后甭說汪世顯的心提起來,韃軍眾人也看了了不同尋常。
宋軍裝備齊全,體格健壯,隊伍整齊,顯示出精氣神很好。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他們士氣高漲,大聲叫喊著,向著韃軍逼近。
好吧,怎么都得打,打打看,說不定宋軍是銀樣臘槍頭呢
馬蹄轟鳴,無數的戰馬在調動,韃軍馬多,遠遠看去讓孟之祥覺得好像到了非洲平原,無數的野獸正在遷徙一般。
韃軍并沒有急于上前沖陣,而是騎兵來回奔馳,亂箭射出,一陣陣箭矢如雨般落在了宋軍的頭上。
“穩住穩住”宋軍步兵陣中,王堅手執盾牌走動,讓軍人們穩住不動,同時放箭回敬。
兩軍對射的結果,是韃軍騎兵不敵
他們慘叫著掉落馬下,也有一些戰馬被射翻在地,人與馬倒在地上掙扎,鮮血泉涌,地上一灘灘的血。
對比之下,宋軍陣營著箭,但屹立不動。
死傷者立即被救護兵和民夫帶走,傷者醫冶,死者堆放一邊。
在這樣的大場合中,一個二個的射雕手與弓箭達人根本無濟于是,比的是團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