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傅打聽出了一個重要消息來。
路上救過的那個小娘子姓關,其父親關景輝,是一位江西商人,跑來四川這邊投資井鹽開采,亦即是投資商也
原來,四川鹽業從鑿井、汲鹵、輸鹵到煎鹽,分工很細,工序繁難,工程費用和設備投資頗多。
每開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數十年,鑿井投資,淺者以千兩銀子計,深者以萬兩計,甚至有費至三四萬兩而不見功者。
因此經營井灶的企業主,大多數湊資朋充,采取合伙制度,以使資力雄厚。
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除了本地人投資鹽業之外,還有不少實力雄厚的外省人來投資鹽業,往往采取以下兩種方式
投資者稱客人和地主以租佃和合股的形式做井,有“年限井”或稱客井和“子孫井”之分。
“年限井”,即鑿井成功后,投資者按照比例只享有一定年限的股份及其收益,屆期將井及其設施全部無償地交還地主。
“子孫井”在開鑿成功后,由投資者與地主長期共同擁有所有權,按說好的比例分成。
隨著鑿井技術的提高,井深相應增加,投資者付出的墊支資本數額持續上升,改變了股份結構中投資者與地主原來分占的比率,“年限井”逐步過渡為“子孫井”。
一般情況下,地主在井成投產后,占有股份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稱“主日份”、“地脈日份”或“地脈鍋口”;其余大部股權歸投資者所有,稱“工本日份”、“客日份”或“開鍋水份”。
投資者的股價大,這是很公平的,因為地主只用出地,穩賺不賠,投資者真金白銀地投入,萬一打井失敗,有可能血本無歸。
各井鹽產區的投資者,主要是商人,五湖四海都有,他們多以鹽商和經營典當起家,首先從控制川鹽運輸領域入手,以”租引代銷”手法,獲取大量利潤;繼而進一步控制廣大川鹽銷售口岸,在各地開設鹽店,積累巨額財富后,最終多與當地土著合伙,將商業資本投向鹽業井灶,轉化為產業資本。
井鹽的利潤頗高,不是一般商人能夠做的。
關商人有同鄉在四川做高官,引他進來投資,為他保駕護航,關商人亦即是同鄉的白手套,他在果州順慶府至閬州開了一溜的鹽井,做的鹽井生意頗大,擁有火井一百多眼,煎鍋二千多口,主要據點放在順慶府。
做的是長久生意,關商人在順慶府落戶娶妻,妻生下一女就是孟之祥救下的關小娘子。
本來生意做得好好的,奈何韃靼人從北來,大軍入蜀,所過之處,寸草不生。
關商人的同鄉大官在這場戰亂中殞落,而關商人一家在逃亡途中遭遇韃靼人,妻子當場掛掉,關商人中箭,雖及時救下,終因傷重于今年近期內去找他妻子了,留下了關小娘子。
關商人掛掉,關商人的后臺倒了,關小娘子是一女流之輩,她雖手持鹽井投資契約,但與關商人合作的當地人就想吃絕戶,吞了關商人的股份
關小娘子年紀雖稚,卻有主見,敢與那些當地人談判,就是今天說好了到這里的鹽店街談判,不想中途中伏,被孟之祥救下,她依舊敢去鹽店街赴約,還是此茶館隔不遠處的鹽店內談判呢。
此事老傅打探到了,他的消息非常靈通,連關小娘子的情況都打探得一清二楚,及時地向孟之祥匯報。
聽說關小娘子尚未婚配哦
一家名為“齊記”的鹽店內,涇渭分明。
場地已被清空,中間孤零零地放在一張粗木大桌,一邊六張條凳上分坐著六個中老年人,分前后兩排來坐著,他們正是關商人在本地的相關合伙人,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