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地底下有天然氣,我建議引流,以天然氣作為燃料去煮鹵水。”
“還有,考慮到韃軍到來的問題,必須保密,確保鹵井位置不給韃軍知道,那些技術人員在韃軍到來時,優先撤離,做好預案,人員、工具、鹵井的位置等。”
“所以,投入資金,建立技術部,組織師傅們技術攻關,形成文字,做出業績來,重獎”孟之祥說道。
說到重獎,諸人都是一凜。
孟之祥說話是說到做到的,說重獎就是重獎
大家熱烈討論起來,初時高新才不怎么敢說話的,但受到孟之祥的鼓勵,也越來越能發聲說話了。
以他的角度與專業知識,給予孟之祥意見。
夏先生看著高新才發言,心中感慨“孟之祥有大才,是明主”
他加入孟之祥的幕府后,看到了孟之祥與眾不同的處事風格。
一些主君剛愎自用、傲慢、吝嗇、不尊重人,優柔寡斷,議而不決,或者決定了不執行,
相比之下,孟之祥尊重人,表現在他讓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搜集了意見后,他綜合考慮,形成決斷,則所有的人員與力量都一齊執行,堅決完成
難能可貴的是,孟之祥還能為大伙兒指明方向,比如鑿井時他就提出了“鉆頭”的概念,眾人就明白如何
夏先生是讀書人,深悉歷史,知道象這樣的人,平時是明主,只要他成了事,就是明君
很快地,在錢夏高三人組的指揮,組織師傅們進行技術攻關,重點解決小口深井鉆鑿技術、“卓筒井”和天然氣引流。
早期的鑿井方法,是由勞動者手持鋤、插針等工具入井,直接進行挖掘作業,破碎巖石逐步加深,鑿成的井為大口井。大者縱廣3丈,小者亦能容一勞動者在井下貓腰鑿井;深者數十丈,淺者數十米不等。
大口徑井的歷史延續了1200多年,但無法深入地底,采集的鹵水較為稀薄。
之后勞動人民開始鑿井,發展小口深井鉆鑿技術,已經出現了這些技術。
北宋慶歷皇祐年間10411054,“卓筒井”問世,迅速得到推廣。它以小于筒井之竹去其腹中之節,牝牡相銜為榫,在竹筒之底部安一皮閥,作汲放鹵水之用,筒身系繩索繞于盤車,以人、畜作動力挽車取鹵,這種提撈汲鹵法一直沿襲至今。
宋皇祐元年1049,閬州私坊效法川南卓筒井鉆井工藝,開鑿小口徑井。卓筒井井口直徑僅八九寸,最深超過百丈;使用了“圜刃”的鑿井工具,這種新式沖擊鉆頭的發明,使得機械鑿井成為可能,即利用圜刃帶有鑿鉆頭的鉆桿,一起一落頓擊搗碎井底巖石而使鹽井逐步加深。
如今孟之祥花大錢著師傅技術攻關,在已有的制鹽生產技術上,師傅們積極改進。
在鉆鑿工具方面,創造了魚尾銼、銀錠銼、財神銼、單馬蹄銼和雙馬蹄銼等多種鉆具。
鑿井過程定型化為開井口、下石圈、鑿大口、下木竹保護井壁的套管、鑿小口及扇泥清除頓銼中的巖石碎屑泥漿等六道工序。
如鑿井時在石圈下好后,在井場安置錐架和大車等鑿井、提升設備,然后吊鑿,搗大口,用木制機具、畜力挽車,3至4人踩壓錐板后部,帶動銼頭一起一落沖擊井底巖層,使之破碎逐漸加深。鑿大口分抽小眼和刮大口,抽小眼旨在弄清井身白水滲漏的位置和流量的大小。找硬巖,以確定所下木柱的深度。鑿進硬巖兩米時停止抽小眼,開始刮大口,用蒲扇銼將小眼刮大,大至與石圈內徑同大。鑿小眼為鑿井過程中最長的一道工序,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或更長。
再有火井天然氣以“曲竹”作為火筧,輸出井口達于灶中,曲竹是用長竹通節,頭尾銜接,外裹漆布合縫,一端插入井底,引出火氣,一端接至鍋底,點燃直射鍋底。
大干快上,出成果的時間來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