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此說,大家只好聽之任之。
有人說他甘于下賤,而羊牧勞主要是看好孟之祥的未來,心忖如大汗的奴隸,誰不搶著去做
孟之祥上了馬,王堅也上了馬,兩人在牙兵的保護下騎馬出營。
他們在平地上遠望青居城如在云里霧里,隱約可見城墻與旗幟,這座新城在軍民的努力下已顯稚形。
他們在原野上奔馳,可以見到新開辟的田地東一塊西一塊,農夫們正在辛勤地勞作。
策馬上到一個高崗,牙兵分散四周警戒,就孟之祥與王堅,兩人下了馬,邊走邊聊。
王堅是親信,孟之祥就直截了當道“我大宋武運衰竭,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從后周皇室奪取皇位的,因此他很清楚將領擁兵自重給朝廷帶來的威脅,因此登基后的趙匡胤便改變了宋朝的軍事制度,用“重文輕武”的國策以確保大宋江山永駐。
趙匡胤的想法是好的,后唐藩鎮之烈令人心悸,有宋一朝終沒有發生過軍隊大規模的叛亂,確實保住了大宋統治,但大宋朝的軍事實力卻大大下降。南宋時期,這種情況絲毫沒有得到好轉,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冗官、冗費現象嚴重。
北宋時期,北方的遼、金、西夏等游牧民族的戰斗力都相對于宋朝強大不少。不僅是其軍事制度制約軍隊和將領,文官的話語權普遍在武官之上,使得宋軍力不得已受到種種限制。
到了南宋時,之所以沒有像北宋一樣被金軍一鼓作氣攻滅,一是因為金國南下多以騎兵為主,南宋國土多在水網密集的南方,騎兵難以逾越。二是南宋也暫時對前朝文官治軍的國策有所改革,軍事實力提升不少。”
王堅會意地點頭,孟之祥有意栽培他,讓他多讀書,讀歷史書,王堅也懂得不少。
好漢王堅公元1198年,字永固,鄧州今河南鄧州人,歸正人,平行空間里是南宋抗蒙名將、民族英雄,這位猛將兄,在釣魚城之戰,憑實力打死了蒙哥汗
現在孟之祥帳下為將,是孟之祥的左膀右臂,果毅擔當,如三國呂布之高順,所練軍隊即為陷陣營,戰必勝,攻必克,很得孟之祥的看重。
“如今換了蒙古人占據北方,此乃我等漢人平生大敵,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來對付,否則,我等必敗無疑,堅哥可知其因”孟之祥問道。
王堅不假思索地道“蒙古人實力強盛,遠勝遼、金、西夏”
沒錯,當年遼朝只占了大宋長城以北的漠南地區,金朝更勝一籌,占據中原與漠南,至于西夏,則偶安一隅,地方狹小。
但到了蒙古,形勢截然不同,蒙古人自漠北發家,占據了漠北、漠南與中原,還向西打,占據中亞,西亞,兵鋒直達中歐,可動員的人力與物力遠勝遼、金、西夏。
不說蒙古軍中有大量的漢軍,他們還有大量的色目人,許多都是深鼻高目之輩,打起來很兇猛。
且,蒙古人的戰斗力更勝歷朝
“堅哥說得不錯”孟之祥贊揚道“那么我們的形勢如何呀”
王堅說道“形勢不好”
“不錯”孟之祥冷笑道“就不說史彌遠了,他對我孟家有恩。官家親政之后,初時還想振作,但端平入洛一失敗,官家失去了信心,還大力推崇理學,殊不知扔了漢唐以來開疆拓土的精神,禍不遠矣”
一腳踢飛了一個阻路的石頭,孟之祥道“國勢如逆水操舟,不進輒退”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