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想激敵人來攻城,大家來打嘛!
他派“罵陣兵”在城墻上用土喇叭痛罵韃子漢軍三姓家奴,數典忘宗,認賊作父。
問題是他這么罵根本無甚殺傷力,漢人失去中原政權久矣,宋廷統治中原是很多年前的事,在中原的漢人,年長的來自金人統治,年輕的一懂事就處于蒙古韃子的統治下,哪知道你宋室明廷是個啥玩意兒。
張弘規與王遇這些人是知道的,他們不作聲,其他漢人絕大多數是文盲沒懂過書,都覺得南蠻說得好笑:“哈哈,他們居然說我們土地以前是他們的,那時他們出世了嗎?!”
德州的“罵陣兵”罵韃子漢軍沒把的不敢來攻城,那更搞笑了,韃子漢軍笑罵道:“有種你們出城來戰!”
要如何激怒韃子來攻城呢?
劉整讓手下好好想想,也是部隊中有大量的年輕人,一個叫做汪洪青的參謀想出了一個好點子,那就是上演戲劇《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這是唐代詩人盧綸所寫(注1),搬到城墻上演就成了這樣的情景:死寂之夜,烏云遮月,天邊大雁驚飛,單于的軍隊想要趁著夜色悄悄潛逃。漢家將領正想要帶領輕騎兵一路追趕,大雪紛紛揚揚落滿了身上的弓刀。
呃,城墻上演不會被城下韃子亂箭擾亂嗎?就象鹽步縣城外我軍箭射城墻上演一樣。
這沒問題,上演前,劉整把部隊開出去,在城下設壘,拉長敵軍箭石到達的距離,確保戲劇演出成功。
郝天益不敢派兵出戰,劉整敢!
此劇一上演,城外的韃子漢將張弘規與王遇屁滾尿流,即時整軍攻打德州城!
與鹽步縣外的明軍那樣,德州城明軍亦不敢對蒙古大汗忽必烈無禮,即不能公開辱罵忽必烈,但打個擦邊球是可以的。
“單于夜遁逃”表面上諷刺的是古代的匈奴人首領夜晚逃跑,實際上“單于”被視為北虜的大汗、皇帝,忽必烈當然是單于。
他先前率軍出塞,討伐其叛逆的dd阿里不哥,雖然打敗阿里不哥,卻被阿里不哥委任的漢將孟知恩率領的黑狼拔都軍夜襲,結果忽必烈慘敗,他夜晚遁逃,僥幸逃得一命,但其弟阿里不哥與一眾宗王、貴酋以及漢殲等多死于非命,可謂是遭遇了史詩級的損失。
德州守軍上演戲劇,借古諷今,諷刺忽必烈夜晚逃跑的可恥場面,當然沒有直說是忽必烈,但戲劇中死去的那些宗王如忽剌忽兒(合赤溫孫)、合丹(窩闊臺子)、王阿只吉(察合臺曾孫)以及伴駕南征的黃金家族親族、大將十余人均直呼其名!
明擺著就是說忽必烈被漢將打敗夜逃之事,所謂的“主辱臣死”,張弘規與王遇要是坐視不理,不用等到忽必烈派人將他們治罪,蒙古人可以籍此殺了他們!
甚至連他們手下有心上位的,擅自殺掉他們,事后振振有辭地說張弘規與王遇是亂臣賊子,忽必烈不但不能將那些野心家治罪,還得獎勵他們。
如今張弘規與王遇對德州城攻勢猛烈,報到忽必烈那里,起因雖寫得隱晦,忽必烈很快就明白了兩個漢將不得不攻城的原因,真是啼笑皆非。
就他們而言,他們做得沒錯,但以弱軍攻打明軍堅如鐵壁的城池,絕非忽必烈的本意!
……
注1:盧綸還有另一首《塞下曲》相當出名: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