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臣后面有位書生模樣,乃是史天澤的軍前參議李正臣,他的地位很低,但寫的文章有力,而且史天澤不貪天功為已有,直說就是李正臣代寫奏折,因此忽必烈欽點其參會。
自然少不得這次廷對的主角,一是太保劉秉忠,二是大都榷茶運使盧世榮。
兩人都穿著官服,精神抖擻,準備給一臺好戲給大家看了。
入內后見了皇帝(大汗),諸臣參拜已畢,忽必烈根本不來什么客套的話,向著盧世榮一指道:“你說!”
盧世榮已經知曉了皇帝的為人,不敢怠慢,事先組織好措詞,盡量地意簡言賅說出他的觀點:“其一、和南蠻(明朝)漢人作戰,切忌不能在草原上筑城,不可以利用城池與南蠻作戰;其二、用空間換取時間,用空間換取實力,讓南蠻侵入地方越深,補給線也越長;占領的土地越多,兵力自然也越分散,之中蒙軍不斷地襲擾南蠻,消耗他們軍勢,當差不多的時候,蒙軍即可與南蠻決一死戰,一舉克敵!”
他說的話乃是蒙語,之后帳內說話皆用蒙語,這是蒙人大多數不會漢語,以他們高高在上的地位自然不會學習漢語,忽必烈會漢語反成異數,甚至之前成為蒙古王公攻汙他的一個借口。
盧世榮說完后,忽必烈往史天澤方向點點頭,史天澤連忙讓李正臣出列,述說他的觀點:“中原王朝強勢的時候,游牧民族惹不起可以選擇遠遁,不必硬拼。”
等他們兩人說完,忽必烈讓劉秉忠來說,客氣多了:“劉卿,請講!”
劉秉忠往忽必烈深施一禮,不慌不忙地闡述開來,乃是時勢不同,南蠻現在是馬多、人多和財多,如此一來,我朝恃仗的長途距離對于南蠻來說不成問題,南蠻現在憑借著人多勢眾,錢財充裕,孟神通可以收買軍民為其作戰,不惜人力物力,一路筑城往北而來,有堅固的據點,我朝的襲擾不足為患。
為了證明他的觀點,事先征得了忽必烈的同意,劉秉忠說出他掌握的情報即南蠻那邊一年有五萬匹合格的戰馬出欄,遂年遞增,有多無少;其財力充裕,年出軍費三千萬貫,可以支持數年之久。
這些屬于絕密情報,說出來會極大地打擊蒙元那邊士氣,所以知悉者寥寥無幾,如今劉秉忠公諸于眾,大伙兒就傻了眼。
假設動一場十萬精銳規模的戰爭,戰前動員每個士卒平均消耗、賞錢二十貫(不少了,一頭水牛才二貫),一場戰爭只需二百萬貫。
而明軍可用軍費達三千萬貫!還有五萬匹戰馬,這孟神通不止是財神爺,還是畜牧之神,在南方養出這么多的馬,簡直不可思議。
劉秉忠幽幽地道:“一旦我朝退出長城以北,若挾帶大量人口而退,北方苦寒之地,豈可供應多人,眾皆分散,如此南蠻可以分而滅之,還有……”
他說出一句誅心之言道:“我等若退出長城以北,想要再聚,只怕難上加難!”
是啊,按盧世榮和李正臣的說法,遇到明軍不妨后退,退至長城以北亦不要緊,問題是出了長城后各部分散,天高皇帝遠,忽必烈想要再聚眾人作戰,那真的是困難了。
以北虜諸酋的滑頭,有油水的時候大家會不請自來,遇到硬茬子時就臨陣脫逃賣隊友,先逃為敬!
如果往北退卻,忽必烈君將不君,國將不國。
誰若再堅持往北走,說者只怕有“不臣之心”的嫌疑!
然而,現時戰爭陷入窘境,很明顯出了問題,該當如何解決?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