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忽必烈點點頭,問道:“張卿,你說呢?”
他提問的正是方才提醒史天澤的張柔,他年紀老邁,須發俱發,但精神良好,思路敏捷猶勝小伙子。
他認為劉太保的策略乃是良策,必須打下去,他獻上三策,供君采納。
其一、戰爭貴在快!
速戰速決,不要拖延,建議以三年為期,爭取勝利,如若不勝,則爭取南北簽訂和約罷戰,視戰局如何,真要是不利,則撤往長城以北。
戰爭這事兒,風險太大,就算再強的國家去打弱的國家,也有可能出意外,更何況對付孟神通這樣的強手。
他說出這個建議,眾人紛紛點頭,十分認同。
簡單來說,一個成功的軍事行動應該能夠快速實現戰略目標,然后迅速結束,不要打到曠日持久。
但蒙古對付南朝(先宋后明)的戰爭,并不符合這個原則,蒙古人似乎陷入了僵局,無法迅速達成目標,數次大規模南下都不能取得勝利,這讓他們的軍事行動看起來并不成功。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策略有誤,或者他們的決心不夠強。
但無論如何,如果蒙古人想要改變現狀,他們需要重新評估他們的戰略和行動計劃,以確保他們能夠盡快實現他們的目標并結束這場戰爭。
先前的蒙宋戰爭,蒙古人占盡優勢,卻捉到鹿兒不會脫角,使得一代軍神孟之祥上位,如今反推北方,讓蒙古人處于窘境。
但蒙古人優勢依舊在,其主力未損,還有一戰之力,打就打吧!
其二、出師要有名!
現今孟神通率軍北伐,打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口號,試圖以此名義收復中原,這口號頗具迷惑性,張柔建議本朝以“中國正統”為理由去爭奪民心,即據中原者為華夏,如今是南蠻(明朝孟神通)犯境,號召本朝有志之士捍為家園,保家衛國,對南蠻群起而攻之,如此師出有名,必可大敗南蠻!
此言一出,劉秉忠即刻響應,深表贊成!
而大部分的蒙古韃子則不清楚此招的厲害,不知道華夏正統之辯,不過能夠師出有名也是好的,畢竟以前他們去搶劫時也盡量找尋借口去搶。
其三、加強糧秣供應,確保軍用無匱。
戰爭打的就是錢糧,古代戰爭當中,之所以總提糧草,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在于古代糧草生產、存儲和運輸難度。
如今戰事正烈,民間地撂荒得多,糧食生產大受影響,必須確保軍糧供應,戰爭才能打得下去,同時民糧也要有,才能安穩民心,張柔建議忽必烈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這個問題。
張柔的“三策”一上,忽必烈大悅道:“張國公所慮甚祥,不愧國之干城!獻策有功,賞羊三百頭!”
其余眾人都覺得張柔不愧“姜是老的辣”,考慮得很周到,該當受賞,大家“服”就一個字!
同帳內張柔的兒子張弘規低著頭看地,讓別人看不到他的表情,他其實心中挺納悶,他知道自家老子與“南邊親戚”有來往,這樣助忽必烈,萬一他打贏了,張柔怎么向“南邊親戚”交代?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