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支持阿里不哥的窩闊臺后王海都繼續反對忽必烈。他以中亞為核心,建立了窩闊臺汗國。阿里不哥派遣到中亞征收糧草的阿魯忽則建立了察合臺汗國。兩個汗國都反對忽必烈。
而大土豪欽察汗國則忙于攻略歐羅巴,對于東方無暇兼顧。
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西征中東,建立了伊兒汗國,旭烈兀已亡,其汗國自顧不暇。
至于東道諸王,內部是矛盾重重,外部皆看忽必烈不順眼,忽必烈一來忙于對戰孟神通,二來劉秉忠告訴過他的漢末袁氏之事,當時袁紹兵敗,曹操并不急攻袁氏,結果袁氏自相內亂,曹操唾手而得勝利。(注1)
你越逼他們,他們反抗越烈,于是忽必烈對東道諸王聽之任之,亦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對東道諸王的實管。
所以說整個蒙古的情況真的是亂七八糟的,現在需要蒙古諸王的力量,忽必烈并不能一道號令下去,他們就會俯首聽令,唯有誘之以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方可得到他們的支持與幫助。
因此,劉秉忠建議皇子那木罕、忽哥赤主持談判,以示誠意。
大臣郝經、李德輝、張惠等皆曉蒙語,熟悉蒙古事務,可擔起說服的重任,他們都是相當穩妥之人,料來可完成任務。
對于東道諸王的攻略,劉秉忠給出了初步方案,比如鐵木哥·斡赤斤汗國的實力最強,也最野心勃勃,劉秉忠建議把朝鮮給他們,別里古臺汗國諸王較好說話,給些財貨與羊只即可,至于哈薩爾汗國、合赤溫汗國諸王或給土地或給財貨以作收買等等。
看著安排妥當,忽必烈突然問道:“劉卿,你還少寫了一人!”
……
注1:
袁紹死后,曹操攻打冀州,紹子譚與尚入城堅守;熙與于離城三十里下寨,虛張聲勢。操兵連日攻打不下。
郭嘉進曰:“袁氏廢長立幼,而兄弟之間,權力相并,各自樹黨,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爭;不如舉兵南向荊州,征討劉表,以候袁氏兄弟之變;變成而后擊之,可一舉而定也。”
后來形勢的演變恰如郭嘉所料,袁氏內亂,曹操獲勝。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