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庭芝是緩攻派,他覺得王堅的作法哪怕取勝,也是擊潰戰,韃子繼續流竄,北逃回草原,一樣是麻煩,不如趁著后勤接近我方區域,緩攻敵人,但不是不攻,而是不斷壓迫韃軍,迫使韃軍投入兵力,我軍多殺些韃子,消滅他們的有生力量。
孟之祥緊張地思索著,兩位大臣都認為必須進攻,只不過是急與緩之分。
李庭芝補充道:“我們現在軍費充裕,可以打下去,造成韃子財政崩潰,他們把錢花掉,即使逃回草原,也成了窮光蛋,還能有什么作為!”
王堅笑道:“人家光腳的可不怕你穿鞋的,沒東西就來搶,搶得更厲害!”
李庭芝嘿嘿笑道:“窮鬼才好收買,我們可以去收買克烈、乃蠻部族(蒙古低等部族)去打乞顏孛兒只斤氏部族(蒙古黃金部族),給他們提供軍械,告訴他們說,打贏的話不僅他們可以把乞顏孛兒只斤氏部族當成他們的奴隸,我們還有錢給他們花,看他們干不干!”
他頓了一下,慨言道:“如蒙陛下不棄,攻略草原,臣在所不辭,愿盡綿薄之力!如若不勝,甘當軍令!”
言訖,自座位站起來,向皇帝一揖到底,李庭芝這是立軍令狀,他要深入草原,掃穴犁庭,封狼居胥!
說實在話,別人怕草原游牧部族,聞部族鐵騎南下,南朝皇帝以下,日夜不安,難以安寢。
然而,李庭芝則把草原游牧部族視為豬狗,吾盡可屠之!
當然他不是狂妄自大,而是擁有第一手資料后給他的信心。
李庭芝飽讀歷史,看過大量的南北戰事資料和北方草原部族資料,其中皇帝四叔南宋孟珙所注的《蒙韃備錄》:大抵韃人身不甚長,不過五尺一二,亦無肥厚者惟今韃主忒沒真(鐵木真),人物雄壯,所以異也。這說明游牧民族身高并不高大。
意思是說,蒙古人個子都偏矮,最高的也不過162165厘米,而且都是瘦子。他們臉很寬,顴骨很明顯,都是單眼皮,頭發胡子稀疏。只有首領鐵木真身材魁梧,被視作異相。對比宋軍的征兵標準要求五尺二寸至五尺八寸(約162181厘米),蒙古人大部分不能達到宋軍入伍要求。
不僅僅紙上寫出來,實際上捉到韃子真韃俘虜,也多數矮,頂多是壯一點。
在人們的習慣思維中,游牧民族天天吃肉、塊吃肉,牛羊馬肉吃飯滿嘴流油,以致于身材高大,體能碾壓漢族?
那是不可能的!
蒙古典型的游牧族群漠北游牧民族,長期都是部落氏族社會,各級貴族頭人掌握著畜群的分配權,普通族人除了負責征戰打獵的戰士,能吃肉的機會并不多。
古代游牧民平時的食物主要有:(1)小規模的粗放農耕所生產的耐旱雜糧,如蒙古的糜子;(2)采集到的草籽、野果野菜、根莖和菌類。(3)牛奶,羊奶,馬奶和駱駝奶或加工過的奶制品。(4)狩獵所得的肉類,多數情況下是小型的嚙齒類兔類和鳥類。
換言之游牧民族普羅大眾吃得并不好,正因為過得不好,他們唯有憑著一股血勇之氣,去打,去搶。
如成吉思汗搶得到,搶得成功是偶然,更多的是游牧民族打不過,舉族消失!
漢朝時期南匈奴內附,就是因為“人民畜產死者十之六七”,沒轍了跑到長城根下求收留,他們最終融入中華大家庭,而北匈奴頭鐵不愿意內附,于是直接消失了……
李庭芝得出了游牧民族的真相:命只有一條,我但凡能在草原上天天牛羊肉馬奶酒管飽的,我會跑幾千里去爬長城搶你們的東西?我就是因為吃不飽,才來搶你的!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