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宴過后,譚府還特意安排了男賓喜歡的茶話會與與女賓喜歡的評彈和雜耍。
茶話會上,男賓客們圍坐一起,品茗論道,享受著難得的閑暇時光。
女賓們則大多被評彈和雜耍所吸引。
評彈與雜耍,作為民國初年不可或缺的文化娛樂活動,在譚府的壽宴上更是被演繹得淋漓盡致,為這場盛宴增添了幾分雅致與趣味。
譚府的女眷們引領著賓客移步至后院的戲臺之下,那里早已布置得古色古香,輕紗曼舞,仿佛步入了一個夢回江南的幻境。
評彈藝人端坐臺前,一撫琵琶,一敲三弦,清音悠揚,如泉水叮咚,又似微風拂面,瞬間將眾人帶入了一個溫婉細膩的世界。
臺上的女藝人輕啟朱唇,唱的是《西廂記》里的纏綿悱惻,道的是《牡丹亭》中的情深意長。
那聲線時而清脆如黃鸝,時而低沉似古鐘,每一個音節都扣人心弦,讓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
而雜耍表演,則是另一番熱鬧的景象。
戲臺一側,幾位身著彩衣的藝人輪番上陣,或騰空而起,表演著驚險刺激的飛檐走壁;或手持長鞭,舞動生風,展現著力與美的完美結合。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那位年約四十的魔術師,他手持一頂空無一物的帽子,輕輕一揮,便從中變出無數彩帶與鮮花,引得眾人驚嘆連連,掌聲雷動。
孩子們更是被這些神奇的表演深深吸引,他們瞪大眼睛,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不時發出陣陣歡呼。
隨著夜幕降臨,譚府的壽宴也漸漸接近尾聲。但那份因評彈與雜耍而起的熱鬧與歡樂,卻久久不散。
很多賓客在離開的時候仍然意猶未盡地討論著今日的精彩表演,對于不能繼續留下來觀看后面的節目而感到惋惜。
吃過晚飯,岳文軒一家是最后一波離開的客人。
三輛小汽車駛出譚府,譚炳貞略有些遺憾,卻又很自豪地對岳文軒說道:
“今年的壽辰辦得還不算熱鬧,等到你外婆過整壽,肯定比今天的場面要熱鬧的多。
你太外婆過六十整壽的場面,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那一天,整個吳州有頭有臉的人都來了,家里搭了三個戲臺,整整唱了三天,流水席也辦了三天,那才是真的熱鬧。”
今天的壽宴給岳文軒留下的印象已經很深,他覺得已經夠奢侈了。一個普通的壽辰就要辦得這么熱鬧,花費如此巨大,這要是家底不夠厚,辦上幾次這樣的壽宴,恐怕就該變賣祖產了。
這種奢靡的風氣要是一直延續下去,底蘊稍微差一點的世家大族,都得慢慢敗落下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