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謚號,年號,至今都有很多朋友會混淆。好好的一個皇帝,怎么這次看見是中宗,下次見到叫宣帝,再下一次提到又是什么元康又是什么黃龍,分不清,根本分不清。
通俗來講,廟號是在帝王去世之后,供奉在太廟中祭祀時所享有的尊位,像開國皇帝一般稱祖,用現代思維來理解,相當于一個公司,這是企業開創者,那名頭就是創始人,是“祖”;那位勞苦功高,給一個ceo的職位,曰“高”。
而謚號則是在死后對其一生功過做一個概括總結,生前好壞身后定論,帝王臣子都可得謚,剛開始大家還比較崇尚為尊者諱,就雖然陛下沒有那么英明,但人都死了給你們老x家點面子,找個普普通通的字意思一下,就不罵你了哈。
說白了,大多數時候定謚號也是當著繼任皇帝的面,當著現任老板罵他老爸,罵得難聽了也不是個事兒,總不能為了罵先帝就不在新朝混了是吧。打工人有打工人的覺悟,就算不是美謚,好歹也給個平謚。
攔不住有些人做的事實在蠢到天怒人怨,屬于后代也遮掩不了或不想遮掩,大家連表面上的體面都不想給,或者評價前朝帝王誰給被推翻了的舊朝說好話呢這種時候便用惡謚。
而年號,則是執政期間的紀年方式,今年哪里出個祥瑞,改一下,朝堂有大事件,改一下,一般用來體現執政者權威性,維護江山穩固,用詞也經常是“永興”、“天授”這種寓意好的,聽起來就很有排面嘛。
商朝有大功者得廟號,周朝只使用謚號,秦朝時始皇帝認為憑啥當兒子的有權評價當爹的,兩個都廢了,到漢代又拿起來用,不過卡得比較死,能得廟號的人很少。這時大家提到皇帝一般只稱謚號,畢竟當時的謚號還比較樸實無華,基本上是一兩個字,孝文啦孝景啦這樣。
直到唐朝,噔噔蹬蹬,站在你面前的是,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李世民大唐夠大,住得下這老長的謚號
所以說,兒子太崇拜爸爸也不全是好事。
李世民兩眼一黑。
承乾也算是詩書俱通,何至于此征戰天下的馬上皇帝第一次平白感到無力,抓住長孫皇后的手:“觀音婢,太子還是要多讀書”
皇后和一眾東宮使臣正點著頭,聽到天幕一句石破天驚的從李治給他老爹這承受不了的愛開始,謚號就徹底被玩壞了。
李承乾李泰驚疑回首:“雉奴”
然而天幕未曾解答他們的困惑,依然說著那渺遠的廟號謚號:
李治可能是覺得我爸爸這么英明這么牛,一個“文”字怎么概括得了加,都可以加,大手一揮給爸爸把文武圣都拉滿,塑造出一個前無古人的帥氣謚號,也不知道太宗陛下看了會不會想把他塞回弘文館從頭學起。后人一看居然還可以加,那我也給太宗加,最終讓本就龍傲天的李世民得到了一個更龍傲天的謚號。
李治看著滿意,武則天也喜歡,于是他沒了之后他老婆也給他上了一個天皇大帝,后人想想還不夠,再加,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實在是酷斃火辣,獨領風騷。
就這樣,孝武這樣短而精的謚號一去不復返,后人們為了顯現自己對前輩的尊敬,也學會了不斷給前人加謚,你爸爸牛,我祖宗也不賴。這個字好,那個字也好,都加上,及至后來,謚號一度長到二十來字,堆滿了大家根本不想記住的溢美之詞。
試想一下,本來一個人去世了,大家評價他,說他是一個善良的人,這沒什么問題。這么一搞,就變成了“他是一個溫柔善良和藹可親能文能武神通廣大孝順老人愛護幼小心胸寬廣賢能端方的好人”。怎么說呢,檔次真的不太高。
但其他人都有了,總不能給自家皇帝缺了吧到地下一比較,人家謚號老長一段,咱們家短短的,看起來沒有別人拽,沒那么多值得稱頌的美德,那也不像回事兒。就只能加,不斷找新的賢啊孝啊圣啊,寓意好的字呼啦啦往上堆。
讀不完,根本讀不完。至此,大家開始使用廟號稱呼皇帝,也讓廟號承擔起一定的評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