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武門之變中,人們將關注點放于絕對主角李世民身上,但還有一位無法忽視,即未來的文德皇后長孫氏。舊唐書寫這位秦王妃與房玄齡一道“同心影助”,“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后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太宗對長孫無忌信重非常,長孫皇后屢勸之,又以韓非東方朔之例勸告帝王,忠言逆耳利于行,你一個當皇帝的,多聽臣子的話沒壞處。
還有大家都知道的魏征笑話,敢于直諫當然是作為臣子的美德,直言之路啟,從諫之道開,但皇帝一天天被說嘴難免有情緒。某天李世民又被魏征說了,罷朝之后很不爽,表示“會須殺此田舍翁”,長孫皇后聽了穿上朝服祝賀主明臣直,之前也贊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是真社稷之臣。
有在兵戈刀劍處勉勵士兵的勇氣,自然也不會缺少在偌大政局中轉圜的智慧。
雖說現代人的審美已經不太欣賞這種“千古賢后”的人設,大家更提倡不做誰的公主做霸氣的女王,但“賢后”也不僅僅是單薄的男性掛件。大家認知里那種“成功男人背后賢良淑德的女人”大多沒這tite,她們是同樣活生生的、站在至高處發揮自身作用的存在。
青史浩浩,能在史書載以一筆的女性從不是站在對立面的。千秋之下驚鴻照影,有巾幗處,便值得停留稱頌。
李世民緊握妻子的手。相伴多年,危難急流一同淌過,他與觀音婢早就融合成不可分割的個體,豈是后世所說隱在帝王身后賢良淑德的掛件。
眾卿自是知趣,對皇后賢德多有贊譽,夫妻二人相對而笑溫情脈脈,魏征不解風情的聲音卻插進來:“陛下真有此言”
“”
雖說現在的天子還沒有出此抱怨,但李世民遙想一番,覺得確實是自己會說出來的話,誠懇認了錯。魏征卻依然肅著臉,辯了一通不惜己身但求陛下常納人言的話,方心滿意足歸列。
男子們默契地忽視所謂女王,呂雉把玩著手中印璽,看著天幕上“長孫皇后”與“秦王妃”的字樣,隱約察覺到之前所說的“男性敘事”是怎樣的存在。
后世敘述必以史料為準,但講述之人恐怕自己也沒發覺,有此智慧和賢名的皇后,居然也沒能讓自己的名字流傳后世么
年少夫妻,同路而行,共攀險峰,相攜一生,這樣的故事無論用怎樣的筆觸描寫都很動人。有些朋友愛嗑,覺得放到綠江古言頻道能上金榜;有些朋友覺得難評,男性王朝的史書上沒有真正平等的愛情,這些都是大家的自由哈。
但初唐的政治局勢中,長孫皇后的存在確實影響到了一些至關重要的事,最典型也最大的,便是她身死之后的儲位爭奪。
好夢從來短,甘苦與共的日子也轉瞬便過。不知道是生育年齡太早傷身體,還是心腦血管疾病發作太頻繁,抑或是精神壓力大,我們無從得知。總之,這位素有佳名、深得帝王尊重的皇后并沒有活過中年,僅在三十六歲便早逝,留下丈夫和兒女們大眼瞪小眼。
能居中調和的人離開了,荊棘上纏繞的布料被抽去,所有人都要從和樂融洽的氛圍中脫身,踏入皇權的爭奪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