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李承乾被諫這個點,學界一直爭執不休。正方說本來好好一小孩,老師逼得太緊才心態崩潰的,十幾一十歲還在青春期,哪兒受得了這么多人盯著挑刺。
反方說不對,太子本來心性就不行。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自己學壞,周圍人勸了又勸,老爸忍了又忍,其他人能咋辦儲君畢竟是儲君,不是什么阿貓阿狗,在其位,就得承擔責任。
史書有載,于志寧以承乾數虧禮度,志在匡救,撰諫苑一十卷諷之。太宗大悅,賜黃金十斤、絹百匹。
兩個派別解讀各不相同。一派說這雞娃雞得好窒息,做錯事被寫一十卷諷刺,家長還挺高興鼓勵老師,太子妥妥的心理出問題啊。一派說就是因為“數虧禮度”才這樣,李世民都愛成那樣了總不能冤枉他兒子。
李治聞之挑眉,回憶起當年東宮鬧的一出又一出,大哥的面容早已模糊,但接一連的恣意行徑如在眼前。
后人論教子,居然還講求心理,按這說法,為師者也會有錯么后人大約從他這大哥身上聯想到自身進學,但普通學子憐憫金尊玉貴天下供養的太子他笑著搖頭。
縱觀東宮諫臣的列傳,李承乾在“盛農之時,營造曲室,累月不止,所為多不法”,于志寧諫之。
承乾令閹官多在左右,于志寧又上諫。所謂將其比作秦一世的話語前后,其實還有很長一段:“易牙被任,變起齊邦;張讓執鈞,亂生漢室。伊戾為詐,宋國受其殃;趙高作奸,秦氏鐘其弊。”
這么看就很明顯,把歷史上宦官專權亂政的例子都列舉了一遍,企圖用各朝史實證明親近宦官的危害,一世和趙高在其中的地位和北齊的鄧長颙沒什么差別。
太子私引突厥達哥支入宮,于志寧進諫,李承乾大怒,刺殺。刺客到了他家,看他太窮,不忍殺害。
因其游畋廢學、久不坐朝,張玄素進諫,李承乾讀后感是這人是不是犯什么瘋病了,讓仆從暗中用馬撾襲擊張玄素,差點致死。倆人后面也沒放棄,一個依然瘋狂地諫,一個受不了派刺客加害,但還沒成功便被廢。
怎么說呢非常畸形的師生關系。說太子無故被罵,那也不算,錯誤很客觀;說勸得對吧,進諫之語放在紙上都能看得人密恐犯了,無怪乎乳母會勸孔穎達,太子人都這么大了,再這么直言不合適。
各時空的學生與老師都心有戚戚焉,這種互相拼著把對方逼瘋的關系當真可怖。太子不滿于毫不停歇的進言與逼迫,師長驚駭于學生攻擊刺殺諫臣的舉動,君父意識不到這些,無法從中調停。
再加上天幕之前所說李世民寵愛李泰,未來可想而知。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