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海上之盟,宋與金相約共同攻遼。金人那頭把遼帝打得望風而逃,大宋家里還抽空來了個宋江方臘起義,童貫領兵雄赳赳氣昂昂出發,十幾萬大軍卻被已茍延殘喘的遼軍打敗。休息半年再戰,依然沒打過。
怎么說呢,平時在家丟人也就算了,凡事就怕對比。在金軍攻勢下不值一提的遼軍能把宋兵打成這樣,金國人當然得再掂量掂量大宋的本事。
一句“我聞中國大將獨仗劉延慶將十萬眾,一旦不戰,兵散而潰,中國何足道,我自入燕山,今為我有,中國安得之”打回了大宋使者,也帶來了金國背盟的消息。
當初約定時兩邊對燕云十六州的談判就有些含糊不清,扯皮許久。后來宋朝要平方臘,動作挺慢,又打成這樣,大宋還想如約得燕京可以,花錢買吧,再給點別的。
徽宗對這些要求全盤接受,花了大筆錢糧購入,買到的卻只有燕京與六州空城。金人看這塊地方即將歸別家,連吃帶拿,把城里都洗劫了一遍才走,只余“城市邱墟、狐貍穴處”。大宋到手的地區別說抵御敵人了,還得花錢維修。
敵人狡詐是肯定的,但宋人的能力與行事也很令人訝異。在海上之盟最初,許多人大約覺得沒什么,遼國眼看著要沒了,和金國人賣個方便。這多好啊,空手套白狼就能取回幽云一帶。
昔日荀彧有陽謀,驅虎吞狼,令此攻彼,使兩方疲弱,第三者趁勢而入。但大宋打成這樣,就屬于自己上趕著把缺點展現給對面看了。
經此一事,大宋在神哲時期留下的軍備物資被花費大半,夢寐以求的燕云十六州理論上拿回來很多,但到手的部分卻讓人沉默。
趙佶這頭開開心心慶祝起來,君臣“凱旋還師”,爛作一團,又是封爵又是贊詞,抱著空城歡呼雀躍,金人已摩拳擦掌盯上這塊并無自保之力的沃土。
曹操搖頭“當真蠢物。”
若本國實力強勁,海上之盟結了也就結了,與遼的盟約被毀也能說是認清形式,軍事投機么,本無對錯可言,敵人與同伴都是相對的。
但大宋弱兵不是一兩代,直到哲宗才有所改善,趙佶他們主動打破百年盟誓的舉動便只能嘆一句自尋死路了。
再結合天幕所說,宋徽宗是個只顧自己享樂不管天下死活的,為個漂亮石頭都能攪得全天下不得安寧,手下人肆無忌憚刮地皮,各地都在鬧荒災起義。
海內還未安寧,兵將都得抽出去平各地亂象,居然還想坐收漁翁之利。
但那驅虎吞狼,魏王哽了哽,莫非說的是當年劉備與呂布事,這又被那羅貫中描述成了什么樣子
趙官家們頭暈目眩,趙佶居然還好意思慶祝,他慶祝的是個什么勁兒,慶祝大宋失去了雖威脅多年,好歹能作緩沖的遼國,慶祝大宋雖然大敗但已習慣,還是慶祝他們君臣一心,又成功糊弄了一場
前面的皇帝夠不著,趙煦卻能見著這弟弟。簡王與申王一左一右把著這個沒出息的東西,哲宗順平了氣,本想問他知不知道未來的自己在傻樂什么,抬眼卻見端王汗出如漿,一句話也說不出口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