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陳勝吳廣起義時早就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響徹蒼穹,但歷代以來,登臨頂峰之人大多仍是王侯將相,出身低些就拿不到入場券了,更別說平民。
史學大家孟森曾有個論調,說是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因為這兩朝的開國君主在起事前“無憑借威炳之嫌”,在前朝沒啥特別大的權力,身份也算不上高,初衷也并非當皇帝。劉邦大家知道,亭長嘛,朱元璋的開局比他還要低。
貧苦農戶人家的刷新點已經很難了,大多數人一輩子也走不出新手村。沒過幾年又遇見旱災、蝗蟲與瘟疫,親人皆死,但家里窮得連塊墳地都沒有,還是靠心善的友鄰施舍才得來土地埋葬父母。
沒飯吃,朱元璋便去當和尚,但元末大家日子都不好過,寺廟也沒飯吃,只能出門化緣說是化緣,其實就是討飯。
我們現在看元朝當然屬于上下五千年歷史中的一段,但對當時人來說,上頭這個王朝簡直爛透了。蒙古人色目人相比漢人少得可憐,卻憑借他們bug一般的武力值橫掃了整片國土,隨后將漢人把控在他們的管束下。
除了大家熟知的“四等人”制度,將民眾劃分等級之外,元時統治還大量收繳民間武器,百姓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手無寸鐵;與此同時,蒙人以“里甲”約束民眾,與明朝的里甲不同,元時的甲主是蒙古人,對甲民權力極大,要啥就得給啥,堪稱另一種意義上的奉二十戶漢民養一戶蒙人。
漢人無法集會,無法習武,不能學習蒙文,從各種途徑堵死他們交流與上升的路徑。在這種統治下,想要漢人不反抗簡直是癡人說夢。
反抗持續不斷,元末更是高峰,人們在頭上裹起紅布稱紅巾軍,紅色的火光早就在這片土地為人民燃燒過一次了。
紅巾軍力圖推翻這腐朽的王朝,斥責他們“貧極江南,富極塞北。”朱元璋得了消息,也選擇投奔郭子興的義軍,就此開啟他的時代。
趙匡胤本以為結束了,沒想到又氣一輪,南宋破后的元朝,竟把漢人皆當做蒙人的牲畜不成四等人,天幕不說他也聽得出,無非是漢人最低,蒙古人與色目人排在頂端。
對漢人嚴苛至此,生怕他們有武力,生怕他們反抗蒙人統治,塞北這等偏僻之處都富裕過江南,足知南人如何困窘。
以武力得江山的異族,他握了握拳,還是兵,還是武事。大宋要活下去,要活到遼人死盡,活過金人入侵,活到能與蒙人一戰不輸他們的時候。
所有自他開始的錯誤,皆要被推翻。
朱元璋回憶幼時情景,窮人家都這樣,逢災就死人,借不到一斗糧,人人在地里扒野草,去山上剝樹皮,小吏還時不時到家中搶奪。
乞討往事沒什么值得羞愧的,他端著破碗當上了皇帝,天下人看見都會知道他和他們曾經是一樣的,會相信他這個皇帝與普通人一樣恨極了貪官,沒有那些貴族出身帝王的奢靡。
到那時,何愁我大明江山不能永固
他是這么想的,不知百姓還沒忘了之前提到的朱家奇葩們。黎庶埋頭田間,有人嘆息本朝太祖從老農民的兒子當上皇帝著實了不起,亦有許多人破口大罵朱氏家族。
一個放羊的年輕人盯著天幕上在風霜中化緣的朱元璋看了許久,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么旁人見他看呆了,推搡幾下:“李棗兒,回神哩羊要瞧不見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