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朝的文人倒是很悵惘,這樣的事也不能怪建,太孫,哦不現在還不是,天幕放映結束還會不會是也不好說了
也有比較正面的,建文執政時期寬減刑罰,平了許多冤假錯案,整體政治氛圍不像洪武時那樣緊繃。畢竟“專欲以仁義化民”嘛,出發點還是值得鼓勵。
但他把爺爺設立的都察院定位也改了。原本負責糾劾百司,提督各道的監察之職,是能“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建文一改就成宣傳委員了。親親,不要貪污腐敗哦。
洪武朝時,朱元璋獨重江南賦稅,蘇松人也不得任戶部官。有說是因為當年打天下時這一地區的人都支持張士誠,明祖惱怒,但究其原因,此地官田十分集中,官田稅重,租率也高。
朱允炆調整了這種不公,搞的是均賦稅,賦稅減少了,和其他地方一樣,而且人也可以自由做官。看上去是很好啦,但他沒意識到,江南古來繁華地,他爺爺的禁令,有一層目的是限制當地官僚大地主。
皇帝老爺心腸好,但皇帝老爺考慮問題不全面。
江浙田賦屬于歷史疊加遺留問題,一直往前推到南宋,有個叫賈似道的官員為了緩解中央困難,施行“公田法”。
每個人的田產都不能超出固定值,多的就拿來吧你,都歸國家當公田了。與此同時,收歸公家的這部分公田收入還要拿來當南宋軍費,稅值自然高。
再加上江浙很富裕,來個人就得占著,后面的統治者轟隆隆開過來把前任壓扁了,這片土地也隨之歸公,這個統治者倒了,田地又被地主瓜分。幾朝幾代延續下來,到明初時,江南官田比例才會這么高。
居然又有南宋,很多人原本聽得好好的,頓時拳頭硬了。怎么哪里都有你們大宋的事,你們就不能給后世留下些正面的、好的東西嗎
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倆在各自位面自我放空,不會的,這個世界他一定會把徽欽構扼殺在搖籃里,或者干脆就不讓他們出生。
什么靖康,什么南宋,什么偏安,沒聽過。嚴正聲明,我趙宋自上次天幕后就是一個鐵血強兵之國,根本不認識雪鄉和完顏構。
張居正對建文帝所謂的“宜悉與減免,照各處起科,畝不得過一斗”不置可否,均賦稅這樣的政策,放在江南簡直是滋生貪惡。
舊事已過,大明的稅法卻必須要變了。他得想個辦法,將賦稅與徭役,還有許多東西都理順才好。
官田,顧名思義官家的田,不是私人所有的,但和大家設想的有差別,這個“官”說的是所有權歸政府,但使用權歸誰不好說。
舉個例子,皇莊,賜乞莊田和百官職田。皇莊很好理解,朱家人的;賜乞則是大家伸手來要,皇帝愛面子說賞你們好了;而百官職田常被拿來抵俸祿,這塊地上收到的稅就是官員的工資。
明史食貨志一有這么一通記載,“諸王、公主、勛戚、大臣、內監、寺觀賜乞莊田,百官職田,邊臣養廉田,軍、民、商屯田,通謂之官田。”這些田都叫官田,而江南一帶官田的組成部分,與之差不離。
明朝初建時,小民出身的朱元璋就對賦稅這一問題很敏感,設置的田稅也不那么高。他推出了糧長制,負責征收運送糧食,結果江南地主們借此大肆盤剝,觸到了皇帝的逆鱗,當時是“多被謫徙,或死于刑,鄰里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