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說起靖難之役,話術和印象都很混亂,什么新一代天氣之子刮大風,什么初代大明戰神二五仔李景隆,朱允炆不想擔上殺叔叔的名聲才讓將士們不敢撒開手打,好像朱棣的成功都是因為侄子心慈手軟,靖難是一場大型魔幻現實主義作戰。
但靖難之役還是打得挺艱難的,比起后人認知中的一路平推,到關鍵處就有小弟來送菜,從最開始燕王存的便是孤注一擲之心,從北平起事南下,逆風局開辟新天地。
領兵御邊的藩王嘛,遭人忌憚是真的,但兵權到底還是皇帝的。在其他藩王被削得毫毛不剩的時候,燕王手里的兵被抽調走了,又調來萬兵馬備邊,燕王府里的人也悉數調走。軍政大權也沒留,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都換成朝廷的人。
兵沒有了,官都不是自己的人,寧王衛被朝廷堵住,確保無人來援。就當時局勢來看,都圍困到這個程度了,建文帝大概穩坐皇位就等事成,什么叫甕中捉鱉啊,朕有這么大一個朝廷,四叔拿頭和我打
裝病被告發,又被張信告知建文帝意圖,馬上就來抓你了,還能說什么,就這么干唄。朱棣令張玉、朱能帶著八百勇士埋伏起來,將前來羈押燕王府眾人的建文臣子擒獲,當夜便重新控制住北平城。
七月初四事發,初六通州衛就“率眾以城來歸”,初八破薊州,遵化、密云同樣歸附。其后數日,接連破居庸關、懷來,收永平,擔心偷襲,又處理了松亭關。朱允炆也終于得知了叔叔反叛的消息,定議伐燕。
靖難之役,靖難。朱元璋看著天幕中朱棣以他定下的祖訓為依據,原本約束藩王的祖宗家法被他用來為自己背書,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天子受人蒙騙,所以他這個做叔叔的要舉兵清君側。
清君側到君也被趕下皇座么這小子倒是會找由頭。
半空中的畫面隨敘述而動,后世所言不過淺淺幾句,圖像中領兵來歸的卻是浩蕩萬人。
北地的將士為此地的王族獻上忠誠時,宋忠正欺騙手下燕王舊兵家人被殺,上了戰場卻直面家眷,謊言不攻自破,宋忠便親手為自己送終。
從初四劇變,到旁人以城來歸,再到思慮萬全,接連破城,短短數日掌握北平一帶,寥寥幾幕看得眾人擊節不已。
曹操看到此處,只輕嘖“忠臣被逼至此,實在令人慨嘆。”
啊眾人想到天幕說過的魏朝晉朝交替史,一時不知該怎么接魏王的話。
那廂李世民看著天幕,久違地嘆了口氣。朱棣的能力毋庸置疑,天下之力,敵此一隅,手頭兵馬不過幾萬,要抗衡朝廷百萬之師,還是開國不久的、有大義的正規軍隊,再如何天縱之才,也是要在血海里走一遭的。
內部生耗兵力向來最令人痛惜,永樂帝既然能在如此局勢下翻盤,又在登基后開辟盛世,個人能力毋庸置疑,歸附之人也定是臣服于其心性。這樣的君主做繼承人,比朱允炆這個皇太孫要好上太多了。
玄武門播放畢,父親與兄長皆認命,明初帝王見此情形后又當如何
造反大旗舉起來了,朝廷肯定要來圍剿。洪武大逃殺死了很多人,但朱允炆遠遠沒到無將可用的地步,開國的功勛集團也有能喘氣兒的呢。數路大軍伐燕,judy也開始發揮他超前的軍事才能。
長興侯耿炳文領兵十萬駐真定,朝廷又置平燕布政司,一方是老將,糧草裝備什么的都很充足;另一方人少東西也少,衛邊的士兵在攻堅戰上并不適應,敵我力量很懸殊。
同時,河間有十萬兵,莫州也有軍,方人馬圍堵下,很難突破。
在此情形下,朱棣注意到的是駐扎莫州的潘忠、楊松二人,認為他倆有勇無謀,可以奇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