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個大王,有身無首;娘子不來,群山不開;燒柴起鍋,煮了肝肺;鑿井伐鹽,問鬼討錢;鳥道縱橫,百步九回;欲訪地仙,先找烏羊。
這就是當年封師古在進入地仙村后,他的弟弟封師岐給后人留下的觀山指迷賦,為的就是讓封氏后人借此找到地仙村,若是發現封師古已經成為尸仙,就要想辦法除去尸仙。
否則那“棺材峽”的地勢雖然偏僻隱秘,卻早晚都得被人從深山里挖出來,到時候墓中萬一真有什么“尸仙“,必要入世害人,后患無窮無盡。
民國年間,封師岐的后人封思北,他平生多讀道藏,中年后在四川青城山做了道士,仍念念不忘祖宗的遺訓,屢次進入棺材峽,但不得其法而入。
最后坐化之前,告訴他的兩個兒子,要是封家后人不除掉“尸仙”,就別給他斂骨安葬,他要暴尸于外,親眼看著有人找到“地仙村古墓”的入口。
所以封氏后人才會如此拼命尋找“棺材峽”,希望能夠找到尸仙的入口。
這一日,化名孫教授的封氏后人終于再一次來到棺材峽,他站在懸崖邊上往下俯瞰,仿佛感受到有一絲奇異的氣息,從山谷對面傳過來。
他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長江三峽一帶的巫山。
自古都說巫山朝云暮雨,神女峰朦朧縹緲,遠古時是巫咸的封地和陵墓所在,故稱“巫山”,沿用至今。
此地常年云遮霧罩,云霧把山脈走勢都遮了,所以摸金校尉的“望”字訣派不上用場。
孫教授看著宋行說道“巫山屬中龍支脈,在青烏風水中向來有群龍無首之說,最是讓人不可捉摸,此山也在受巫楚文化影響的范圍之內,有許多古老的風俗傳說,我因年幼背井離鄉,也只知道地仙村在巫山縣范圍內。”
“想要找到地仙村,還應在那句,好個大王,有身無首。”
胡八一想了想說道“巫山有沒有無頭之王我不清楚,但據說清朝雍正皇帝遭到刺殺,被呂四娘割了頭去,所以雍正下葬的時候,尸身無首,接了一顆金頭,這倒是有身無首了。可他是皇帝,要說是王,豈不是給他降級了再說年代和地理位置也不吻合。”
孫教授聞言說道“此乃野史傳說,不足為信,巫楚文化時期,也曾有一位無頭將軍,但他也不是王侯。古代削首之刑十分普遍,亂世之中,有許多王侯將相,甚至皇帝,最后都落得身首分離,要一一細數起來,恐怕永遠找不到頭緒,所以咱們的目光,還是應該集中在巴蜀之地。”
巫山縣正是長江三峽中的巫峽一段,長江的滔滔巨流以氣吞山岳之勢,辟開崇山峻嶺向東而去,這段峽區分為“瞿唐峽、巫峽、西陵峽”三段,峽與峽之間有寬谷相連,全長將近兩百公里。
瞿唐峽以雄偉險峻著稱,西陵峽則是灘多水急,其名由來,也可追述到漢代,就同阮陵、武陵這些地名一樣,都是由于埋有古冢或藏有懸棺而得名,但現在早已找不到丘隴陵墓的遺址,更沒人能說得清這些以“陵”為名之地埋葬的都是哪些古人。
清代川人所著的一本筆記巴蜀雜錄,其中提到明末清初之時,流寇入川,大舉盜掘古墓,欲求取地仙墓中丹鼎天書。
所以在蜀地之內,古墓數不勝數,想要找到地仙村,絕非易事。
孫教授繼續說道“地仙村古墓所在地,我也僅僅聽聞,沒去過,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既然地仙村存在了數百年都沒被找到,那必然極為隱秘兇險。我覺得咱們應該找到地仙村的大概方位,再決定是否深入。”
胡八一點頭贊同道“孫教授說的很對,地仙村中藏有無數珍寶,封家先祖當年費勁心力也未能找到,可見其隱蔽難纏程度,這個地方確實不太適宜貿然踏足。”
宋行笑道“你們兩個人說得都有道理,不過咱們這趟來主要是為了解決那個尸仙,順便打探消息,并不急于一時,還是按照原計劃,先去找地仙村的具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