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很冷的雨,不是老人家的招待,自己恐怕就是要生一場大病了。
老人家還是那個瓦屋。
幾年過去,這里一點都沒有改變什么。
再次敲響老人家的房門。
老奶奶在家,這些年,她更老了,頭發白得更多了。
她一時間沒認出李均來。
“小伙子,你有什么事情嗎?”
“老奶奶,還記得我嗎,您以前借宿給我呢,那年我去王家村。”
李均笑著說道。
老人家和藹地道:“記性不大好,有點忘記了。”
不是老奶奶記性不好,是這些年,她讓很多在外做生意的人在她家借宿過,因為老人很熱情。
老人這些年,一直在等著他在外面做生意的兒子歸來。
可是一直他都沒有回來過。
這年代華夏做生意東南西跑是需要膽量的,為了幾千塊殺人的事情都是常事。
老人的兒子究竟是生還是死了,在這個通信不方便,社會秩序還是比較混亂的年代真的很難說。
和老人你一句,我一言地聊著。
李均說老人曾為自己**蛋面。
自己碗里都沒有,給自己吃,十分感動。
老人似乎想起了幾年前,借宿的李均。
“哦,家伙,我想起你來了。”
“那時候你還是半大的小子,就到處跑。”
“瓜娃子,真不錯,現在車都買了。”
“我兒子一定也是想著買車然后開回來看我。”
……
李均為老人留下了一大堆禮物。
老人死活不收。
但是那是李均的小心意,當知道老人家兒子多年未歸,李均感覺一絲心悸,在那些禮物里面塞了一疊人民幣。
“好人有好報。”
告別老奶奶之后,李均讓史大逵后面調查一下這個老人家的情況,還有她兒子的情況,讓朱國富去調查一下,那個人是生是死,這個老奶奶是個善良的老奶奶,他想為她做些什么。
“去王家村。”
李均還記得多年前那個岔道。
從那里可以直接到王家村。
那條路似乎變得寬闊了一些,不過依舊還是土路,一下雨,李均知道到處是泥濘。
要修富,先修路。
華夏的發展之路還需要二十幾年,才能覆蓋到鄉村村村通水泥路。
現在是奢侈,國不富民也不強。
王家村,這一天,村頭的老人一個個大葵樹下站了起來。
有城里的小汽車來到他們村了。
他們一個個跑過來看稀奇。
“這大老板是誰家的親戚呀?”
“這車好俊!”
眾人羨慕著。
想起幾年前被當成人販子的凄慘遭遇,李均這時候才感覺人真特么要人靠車裝佛靠金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