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科技公司成立;
信通科技公司成立;
聯想科技公司成立
……
中關村第一批誕生了四十多家科技公司。
創辦這些公司無一例外都是中科院的科研人員。
比如京海科技的創建人王洪德是計算所的工程師,在給中科院的報告中,他毅然決然地寫道:“無論什么方式,調走,聘請走,辭職走,開除走,只要能出去,都行。
一批高級知識分子,一批精英們跟隨者中關村斗士陳春先開始拓荒華夏的互聯網了,布局華夏互聯網的未來。
在中科院一些人帶頭下,這里初步成為華夏的智力中心,到了現在已經有數百家企業在此發展了。
一批華夏能人志士,仿佛看到互聯網將是影響華夏社會轉型的重要變量,而事實也是如此,互聯網讓錯過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方巨龍醒過來了。
未來華夏互聯網+的新“四大發明”,可謂是風靡全球,共享單車,支付系統……羨煞了西方人,華夏比他們發展得還要快。
在中關村打造華夏硅谷。
柳傳志也是其中一員。
從中關村開始,他讓聯想成為一個龐大的企業,在2009年的時候營業額就超過千億,收購IPM的PC業務更是使其成為一家國家化公司。
劉強東也是其中一員。
他們紛紛下海,在華夏中關村準備打造“中國硅谷”理想。
打造屬于華夏計算機的硬件。
不過現在有些公司比較滑稽,比如聯想成立后,入駐中關村,但是柳傳志現在想的不是搞電腦,而是想著怎么賺錢養活公司里的十幾號人。
他聽到贛省有個女人手里有大批的俄羅斯彩電,只要購進一倒手每臺可以賺上1000元,便急忙派人匯款過去,誰知道那竟是一個騙局,一下子被騙走了所有的創業資金……
然后聯想現在只能龜縮到了一個20平米的平房里,還分成里外屋,房子里沒有寫字臺也沒有電腦。外屋有兩個長條凳,沿墻角一字排開,里屋有兩張三屜桌,桌子條凳都不用花錢買,是人家不要的破東西。
除了這些家產外,就是公司里十一名員工了,全部超過了四十歲。
現在中關村已經形成了電子一條街,但是他卻是感覺找不到一個可以運作的項目。
四十八歲的柳傳志感覺自己在中關村,自己的創業生涯就要黯然落幕了。
人生何去何從,他有些絕望。
中關村,凄慘二十平米聯想公司門口,突然停下了一輛豪華的越野車。
豪華越野車上,走下一個青年。
那颯爽的身姿,不是李均,還能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