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也不例外,因為島國同樣是石油資源匱乏的國家,島國發動侵華戰爭,發現華夏的海量煤礦,島國一直發展人造油,利用華夏的煤礦的頁巖油層,煤制油和松根汽油,用內熱式干餾法提煉重油,日產4000噸,主要供應海軍艦艇使用,但是這種方法生產的重油雜質較高,艦艇燃油嘴噴嘴經常被堵塞,海軍非常氣憤,一些煉油廠的相關人都引咎自殺。
那是那個時代工業基礎還不到位。
那些人死得很可惜。
不過,島國沒有停止繼續研究。
隨后島國七年計劃,對于煤液化寄予很大希望,計劃在1944年前,建立87個合成油裝置,總生產能力達到年產1300萬桶,作為他們原油的重要補充。但是,1937年的島國那些工廠投產后,產出的煤液化油,少得可憐。
因為受到那個年代工業基礎的限制,島國的煤制油始終不成氣候,最后,直接液化裝置在華夏到戰爭結束之后只有1000多桶,離島**部規劃的差太遠了。
在美英對島國實施全面物資禁運后,可以說原油供應加速了島國戰敗,要知道當時為了省油,島國飛行員幾乎沒有訓練的機會就被派到了戰場,軍艦無油可少。
煤煉油產量提不上,他們就發展生物油技術,各種各樣的油品都被用于軍事,豆油,菜籽油,松樹油等等只要是液體的油都成了好東西。
那些擊沉的島**艦有人發現里面全部使用的都是豆油,這些使得島**方實力大受挫折,迅速崩潰。
德國鬼子最后也是,坦克在燒木炭,改造成木炭坦克,石油資源匱乏加速德國和島國戰敗。
缺油,但是這兩大魔鬼帝國卻是將煤制油技術徹底攻克。
當年德國煤制油產量達到幾千萬噸,近三分之二的飛機燃料和50%的汽車以及裝甲車用油,都是由煤制油供應,產量遠遠高于天然石油。
但是由于戰爭需求太大了,當時的工業化基礎生產遠遠不能滿足戰爭需求,現在過去四十五年了,很多國家在煤液化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華夏還是遠遠地落后。
華夏高輩對此非常慎重。
因為華夏探明的西山,鄂爾多斯……無疑都證明華夏是一個煤炭資源豐富的國家,
二戰之后,屢次戰爭,國際石油價格一路飛漲,石油能源安全問題,不僅牽動著各個經濟的神經,還有軍方的神經。
華夏煤炭儲量超萬億噸,但是石油資源匱乏,華夏石油依賴進口,2為優化華夏能源結構,保持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不受制于他國,能源安全,成為華夏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尋找石油替代能源擺上了國家議事日程上。
而以煤炭作為原料,通過化學加工過程生產石油產品煤制油,神華被華夏高倍寄予厚望。
國家將大約110億元的“煤代油基金”劃撥給神華集團,支持神華進行煤液化實驗……神華那里沒有錢。
后世神華也成長為華夏最大的煤炭企業!
李均將自己的煤炭公司取名神均,冥冥之中莫不是也有和這神華有些關系。
神華后世經過十幾年發展,不斷壯大,集團大型煤礦五十四座,員工十五萬人……集煤礦,電力,鐵路,港口,煤化工等產業與一體的特大型能源企業,每年的營業收入是幾千億元。
自己的這些員工將自己的神均煤炭與其作比,要將先入駐鄂爾多斯的神華打得滿地找牙。
這感覺是在擠獅奶,不過他擠獅耐又如何,想要擠獅子的奶水,就要有斗獅的膽量。
到了鄂爾多斯之后。
李均等人住進了火車站招待所。
第二天就開始展開對鄂爾多斯目前煤礦的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