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下葬后,這個年也過得冷冷清清。
杜文秀和陸方海商量,要不從桃花村搬走吧。
陸方海仔細考慮了一番,沉默著點了點頭。
經過之前那么一番鬧騰,石河鎮已經沒有媒婆愿意給巧兒說媒了,就算是他倆愿意養巧兒一輩子,可是這村人的指指點點怕她早晚也會受不了。
一直處在這個環境里,不是勸她想開些便能做到的。
現實的困難,也放在眼前。
不過雖經過大半年的努力奮斗,一家人雖是省吃儉用,手上也沒攢下多少銀錢。
陸方海每個月進三次山,打些野兔野雞的,回來了就上鎮上賣,順便把杜文秀的醬菜帶去會安樓。
山貨每次獵到數量不等,大概一個月合計七百文左右還是有的;現下冬天,大雪封山,也幾個月沒去了。
干木耳也在會安樓賣出了名聲,杜文秀去鎮上時,還教他家的廚子炒菜的時候放幾朵木耳進去,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消耗也更快了,有時候每個月送一次一斤,有時候送兩次,一斤一百二十文;
雞蛋、鹽蛋每個月送過去大概一百枚左右,再加上也收了村里人的雞蛋做變蛋,價格比鹽蛋還高出五文。
這樣一個月下來,差不多也有五貫錢的收入。
如果搬到縣里的話,首先木耳是種不了了的,這一項就減去了幾百文的進項。
打獵估計也難,這又是幾百文的進項。
雞也不知道還有沒有辦法養,只得到時候再看。
能做的怕只有醬豆子和鹽蛋變蛋一類的東西,兩個人面對面坐在炕上發愁。
但是每日里看著巧兒郁郁不樂的樣子,心里也是害怕。
若是因為想掙錢,把巧兒給耽誤了,只怕掙再多的銀錢,兩人心里也是不安的。
最后終是拿了主意,倆人合計了一下手中的銀錢,先遣陸方海到縣里打聽一下行情,看看手中這近六十兩的銀錢能找個什么樣兒的落腳處。
想著到時候少不得還得把醬菜生意做起來,所以最好是找個帶院兒的鋪子,前面能做生意,后邊兒呢能住人,到時候再去轉轉,看看能不能像在石河鎮這般,給酒樓供應些醬咸菜和鹽蛋這種,若是能穩定供應,壓力也會小一些。
趁著陸方海去縣里,杜文秀也依著先前倆人商量的,去秋勇家找了他的新媳婦安氏。
安氏年前才嫁過來,還靦腆得很,秋勇見她來了,忙往屋里讓,這會子天寒地凍的,站在外面受不住。
杜文秀也不矯情,直接把自己的來意說明,秋勇的老娘聽的在一旁直抹淚,說巧兒多好的一個姑娘啊,被那些子閑人傳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