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話音落下之后,后面馬車中的眾人陸續走了下來。
眾人雖衣著整齊,但手卻被麻繩綁了起來。
見此之玉一臉愧疚的看著眾人,滿臉歉意的道“諸位叔叔受苦了。”
聽到之玉的話,眾人哈哈一笑,“鶴鳴侄女哪里的話。”
“我們一路走來,被江將軍照顧得很好,什么苦都沒有受。”
聞言之玉眼中的歉意沒減分毫,她輕嘆一聲,對四周的侍衛吩咐道“快給我叔叔們解綁。”
“麻繩這么粗,可別傷到我的叔叔們了。”
聽至于這么說,眾人心中慰藉極了,鶴鳴侄女,還是一如既往的貼心
眾人手上的麻繩被解開之后,之玉抬手,之玉含笑看向眾人,“諸位叔叔,鶴鳴已在宮中設宴,外面寒冷,咱們先進城吧。”
聞言眾人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道理,見之玉如此親和,眾人心中懸著的心瞬間落了下來。
他們原以為鶴鳴做了皇帝,對他們這些跟著她父親的老臣會有隔閡,如今看來,是他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鶴鳴,還是一如既往的乖巧親和。
想到這里,眾人不由在心中發出一聲感嘆。
鶴鳴,不愧是主公的女兒,其仁德和肚量,比之主公也絲毫不差。
文景二年,益州刺史劉備主動投降,華夏再次一統。
收到劉備投降的消息,許縣上下一片喜悅。
多年戰亂,讓人們格外珍惜此次的統一,同時之玉在天下的威望也更上一層樓。
便是她以女子之身稱帝被不少人詬病,但她使華夏再次統一的功績,足以抵消她女子之身稱帝帶來都負面影響
同時,因為統一后大漢廣開科舉,所以天下讀書人,特別是寒門子弟對之玉推崇至極。
若無文景皇帝,他們這些寒門子弟,在察舉為官的制度下,怕是永無出頭之日
許縣,荀彧從荊州前來后,之玉召集朝臣商議遷都之事。
許縣地方太小,不適合做國家的都城。
向來團結的朝中大臣在遷都之事上起了嚴重的分歧。
有人認為該遷都長安,畢竟那里是高祖定國之初便定下的國都,也有人認為該定都洛陽,當初光武帝,便是在那里登基的。
朝中大臣眾說紛紜,之玉并沒有一下子下決斷,而是讓眾人統一意見之后,再來向她匯報。
遷都這種事情,遷哪都一樣,與其讓她去說服那群人,何不如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御書房。
之玉剛把奏折批閱完,一臉無奈的荀彧便來了。
看道荀彧的表情,之玉無奈的搖搖頭“丞相,我義父他,又拒絕了嗎”
荀彧輕點了點頭,“陛下,臣無能,實在無法說服孔明先生。”
之玉擺了擺手,長長的嘆息了一聲“不關丞相的事,看來義父他,心中還是放不下我父親。”
荀彧低眸嘆了口氣“陛下,孔明先生已拒絕了三次,我們還要繼續嗎”
之玉頷首,“義父大才,若不聘之為丞相,實乃我大漢的損失。”
“待咱們遷都之后,我親自去請義父,如今大漢才統一,正是百廢俱興之時,義父,又怎忍心我一人操持這國務。”
聞言荀彧點了點頭,贊同的道“陛下言之有理,孔明先生是陛下的義父,他怎忍心看陛下勞苦。”
之玉低眸無奈的笑了笑,須臾,她看向荀彧,語氣平常的道“魏國公死前,讓我帶句話給你,先生要聽嗎”
聞言荀彧微微愣了愣,“陛下,他讓你帶了什么話”
之玉低眸,“他說,先生你有大才,讓我好好重用你。”
說完之玉有些唏噓的嘆了口氣,“他還說,他后悔讓你送我去荊州了。”
聽到之玉的話,荀彧心中五味雜陳,眼中的憂傷一閃而過,“他竟是如此說的嗎”
之玉頷首,“這是他的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