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明末第三十五章烽火
陜西的局勢正在崩壞,西南面已經傳來了消息。
如同歷史上一般,賀人龍與張全昌一路領兵一路經鳳翔府進入鞏昌府,追敵于張家川,大破流寇絞殺數千人,捷報送往各營,明軍原本有些萎靡的士氣多少也提起了一些。
只是在不久之后,又一封軍報傳入了各營之中,這一次的軍報只有把總一級的軍官才得知內情,普通的軍校都被瞞在了鼓里。
賀人龍在擊敗了流寇之后,再度進軍卻遭遇伏擊,都司田應龍戰死,士卒死傷逾五百余人,一路撤到了張家川東面四十余里的安戎關才穩住了腳跟。
而后在守衛安戎關之時,于關墻之上望見遠處漫山遍野盡是人流與旌旗。
高迎祥、張獻忠等部浩浩蕩蕩足有十數萬人自張家川出,一路向東而來。
賀人龍與張全昌兩人麾下損兵折將后已經只有近六千殘兵。
雙方與安戎關鏖戰三日,明軍再度折損三百人。
賀人龍命令軍兵焚燒關卡,趁亂連夜后撤,同時快馬加鞭將流寇東進的消息傳回了關中。
陳望神色略微有些陰沉,望向身側熱火朝天的校場。
伙食充足,駐地安穩,使得陳望有充足的時間來訓練麾下的軍卒,也讓軍卒有足夠的體能能夠承擔繁重的訓練,這種機會其實真不多。
流寇劫掠地方打破了城池可以就地搶奪糧草補給,不必攜帶行糧。
但是官兵卻不能這么做,一應糧草軍餉都需要中央調配,或者是由周圍城池官員支援。
但有時候,當地的地方官員有時甚至以未滿三日拒絕供應糧草。
實際上在很多的時候,明軍進剿流寇之時,流寇酒足飯飽,明軍卻是饑疲難耐。
調派來的糧草罕有充足,有時候還需要軍士自己砍柴做飯,進剿軍兵幾乎皆是一頓饑一頓飽,甚至數日未得任何補充。
律法苛責,兵卒窮困,各路兵馬離心者因此與日俱增。
崇禎八年之時,明廷威信仍在,除去遼鎮的兵馬驕橫跋扈之外,各路進剿兵馬都不敢亂來,皆是老實聽調。
殺良冒功、燒殺搶掠等事雖有,但是也都不敢明著來,在縣城府道等城池也不敢亂來。
明軍真正的開始墮落其實在崇禎十三年后,那個時候明廷威信盡失,欠餉日久。
從那時開始各路的進剿的兵馬逐漸的失去了控制,之后才是真正的賊過如梳,兵過如篦。
也是從那時開始,流寇開始向著起義軍過渡,而官兵卻是向著賊寇過渡。
“舉銃”
校場之上,身穿著赤色箭衣的胡知禮雁翎刀高聲喝令著。
在他的身側,十二名呈一字排開,身穿著窄袖青衣的軍兵聽聞命令,皆是立即舉起了手中的鳥銃。
十二名鳥銃兵并非是肩靠著肩緊密的站在一起,他們每兩個人中間都留出大概一人的間隔。
鳥銃就是火繩槍,就是靠可以持續緩慢燃燒的火繩來點燃火藥,進而將槍膛內裝的彈丸發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