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明末第九十五章雜亂
行軍扎營陳望見過曹文詔的布置,耳濡目染之下也是有些心得。
紀效新書、練兵實記之中也對其有所描寫,在成為把總之后,陳望也并沒有手忙腳亂。
在之后有唐世平的協助,無論是統籌一司,還是統領一部都沒有出問題。
從淳化移兩營一路至寧州,再從寧州移營至涇州,數百里安全的行軍歷程,陳望也慢慢的熟悉了行軍扎營的一切。
將理論和實際慢慢的結合再在了一起,不再只是紙上談兵。
這一路來,基本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陳望在安排。
陳望并沒有將其下放給唐世平,也沒有下放給陳功,或是趙懷良等人。
作為營將,他必須要先學會一切,適用戰場之上的節奏。
唐世平、陳功等人當然也要學習,他們要學習如何當一個稱職的千總。
這其中胡知禮的任務是最為沉重的。
新兵營大部分事情都需要他幫忙處理。
陳望原本是安排胡知禮和胡知義兩人作為新軍營千總,各統領一部,自己直轄一部。
但是胡知義現在還在遼東,算算時日,就算是快馬加鞭也只是剛剛抵達山海關。
陳望領著軍隊一路行軍追擊,他也明白了洪承疇讓他一人獨自領兵追擊李過的其中的意思。
關中的大戰,多他麾下這一千多的兵力不多,少他這一千多人不少。
讓他追擊李過的意思很簡單,正是因為他的經驗太少。
雖說湫頭鎮殿后戰打的漂亮,淳化之戰是大勝,從戰果上來看可謂是史詩大捷。
但是這些都是奇計。
兩軍交鋒,其實更多的,還是堂堂正正之陣。
開大陣,對大敵,兩軍對壘,步兵的陣列如墻一般相互絞殺而來。
兩翼騎兵纏斗搏殺,炮兵占據高地轟然發炮。
前陣之間銃槍齊鳴,硝煙彌漫,又被弓弩所射穿。
行軍作戰,卻是不能指望時時有奇計,刻刻有機會。
歷來兵者,凡在史書之上留下偌大的聲名者,又有哪一位是單單依靠著奇計的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真特么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里可以下載
行軍打仗之類的事情,尤其是后勤的事務,陳望幾乎沒有多少的熟悉的。
這次獨領一營,因為唐世平有些后勤方面的經驗作為協助。
還有那個西安前衛的羅桂忠傳授的一些經驗,所以并沒有出什么差錯。
和羅桂忠還算短暫的相處之中,陳望也改變了對于衛所軍中的一些看法。
這些衛所軍的軍官,他們的官職基本都是世襲,父傳子,子傳孫,一代一代綿延下去。
邊軍的衛所軍官因為邊患的問題,衛軍軍官陣亡不在少數,因此還有底層升任上去的軍將。
但是在內地的衛所,卻是基本沒有任何的變化。
內地的衛所的那些軍戶過的幾乎就是奴隸的生活,他們早已經是淪為軍官的佃戶,哪里還有什么戰斗力。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演變,并非只是人的問題,更多的是衛所制度本身的問題。
羅桂忠雖然沒有怎么上過戰場,但是他的家學確實淵博。
陳望借閱了一部分羅桂忠手中的一部分兵書,其中有一部分對于行軍作戰,安營扎寨寫的極為詳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