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越是復雜便是越是麻煩,越是容易出錯。
而在戰陣之上,一旦出錯,那么往往就可能會致命。
“炮兵陣地再前移一百步,炮轟敵軍的山頂。”
陳望抬起了手,再度的下達了軍令。
“軍陣前移一百步。”
三百步的距離是一個還算安全的距離。
流寇營地之中應該只有佛朗機和虎蹲炮。
發熕炮并非是什么常見的玩意,當初李自成能得完全是撞了大運。
沒有人想到在慶陽衛的武庫之中居然還藏著那么多的火器。
佛朗機雖然可以直接發射單發炮彈,射程也有數百步,但是北軍往往使用佛朗機發射散彈,所以一般射程和虎蹲炮一般。
說起來這也是為了應對快速反應的蒙古輕騎而做出的選擇。
明軍的對手數百年來都是蒙古,所以火炮基本都是以輕型為主。
所以陳望并不擔心流寇會拿著火炮轟擊軍陣。
軍號陣陣,戰鼓聲再起。
陳望牽引著戰馬壓在陣前緩緩前行。
三十余輛盾車分成兩排呈“二”字排開。
在其后還有上百輛運載著土沙的小車,上面也護有盾牌,但是規格都要小得多。
每名盾車之后,都有甲兵近十人,這些甲兵一半是都是他麾下的遼騎,還有一半則是原先從屬于艾萬年的老兵。
原先空閑的一部分甲胃已經是被陳望全部分撥了下去。
現在三十余輛盾車之后的這三百余人,幾乎都是身穿兩層和三層的甲胃。
高頂頓項盔中“頓項”,是指與頭盔連在一起保護臉部、頸部、肩部的防護部件。
一半都是用甲片穿接而成包圍在頭盔四周或后面。
有兩種形態,第一種是將其翻起貼在盔頂的部位,另一種則是將其放下。
全套的高頂頓項盔的頓項放下之后,頓項會將下半張臉都遮住不少,只露出一雙眼睛和口鼻。
鐵遮臂、長身布面甲、鎖甲、戰裙、護心鏡將其全身都罩的嚴嚴實實,幾乎密不透風。
陳望舉目看向盾車的陣中。
陣中四百余名甲兵正緩步向前,他們的身形盡皆藏于盾車之后。
隨著逐漸的深入了解這個時代,陳望的想法也在不斷的改變。
原先他想要培養一支廣泛使用火器的軍隊。
但是現實卻是極為骨感,火繩槍因為其特性的原因,無法形成火力覆蓋和壓制,就是采用輪射的方式依然不足以阻擋敵軍的沖鋒。
面對著缺少衣甲的流寇,還可以用虎蹲炮和佛朗機來填補火力的缺乏。
但是一旦遇到后金兵,虎蹲炮和佛朗機的作用將會大大被減弱。
工部下發的火銃很多濫芋充數之作,穿甲效果極差,威力也不合格。
打流寇還行,但是卻難以擊穿后金兵披掛的重甲,在戰場之上,這將會致命。
火繩槍的缺陷和局限實在是太多,如果要廣泛使用必須要有自己的軍械廠,制作威力合格足以貫穿重甲的火繩槍,才能應對之后和后金的交戰烈度。
燧發槍的科技難度太高,雖然燧發槍早已經研制了出來,但是研制出來和是否能夠大規模的列裝完全是兩碼事。
再者因為鋼材冶鐵工藝的原因,就算是列裝了燧發槍,合格的刺刀也難以列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