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明末第一百一十二章籌謀
山風呼嘯寒涼似水,風入山林,帶起陣陣松濤之聲。
越往南行林木越多,地勢也是越發險峻。
“敵眾大部已通過祁山一路往西南禮縣行去。”
一名背負著令旗,身穿罩甲,頭戴頓項盔的夜不收半跪于地,稟報著前方的軍情。
陳望勒馬止步,目光越過那軍兵向著不遠處高聳的祁山山脈投將而去。
祁山位于鞏昌府禮縣之東,西漢水之北。
西起北岈,東至鹵城,綿延約五十余里。
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
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沖。
三國之時,諸葛亮為季漢丞相,為興復漢室,曾六次領軍兵出祁山發起北伐,祁山因此而天下聞名。
祁山中部峰頂,在三國時筑有一座堅城,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歲月的變更,這座曾經堅固的城池早已經是消失在了長河之中。
隨著中原邊疆的不斷的北移,祁山也失去了他原本的作用,這處險關如今已是成為了一處稀疏平常之地,再不復往昔之功用。
這里不再有戒備森嚴的軍堡,也沒有雄心萬丈的大軍聚攏于山后。
往昔的一切都已經隨著歲月而消逝,諸葛武侯帶著未竟的理想病逝于五丈原,縱使姜維費勁心力卻也無法挽大廈于將傾。
洪承疇當初進入陜西之時,分兵于陜西與河南湖廣交界的險隘關口據守,以防止高迎祥、張獻忠等眾再度竄入河南、湖廣兩省。
數省之地,一共只有四萬八千余名軍兵可以調動,兵力可謂是捉襟見肘。
鞏昌府之中根本就沒有多少的軍兵防守,也就是府城有不少的臨時從寧夏等地抽調而來的營兵協防。
這些營兵并不多,給予的餉銀也并沒有多少。
他們武備不好,與衛軍還有鄉勇壯丁一起守城尚可,但是若是野戰卻是吃力。
臨陣放上兩槍,也算是對得起朝廷發的糧餉了。
祁縣總共只有三百多名軍兵,都是衛軍,沒有營兵。
衛所軍不堪戰,尤其越處于內地,越是敗壞。
莫說是面對流寇不行,就是尋常山匪盜賊都是難以處理。
內地衛所此時已經破敗之際,人丁短缺,逃亡者眾多。
一所之中逃亡者十有五六,余者也不過是被衛軍軍校視為家奴私產,哪里有什么像樣的戰斗力。
在內地常常出現要剿滅一支十數人,或是數十人的盜匪,竟然要調動整個千戶所的軍兵,甚至合數個千戶所軍兵一起進剿。
祁山并沒有成為什么阻礙,李養純和林勝泉還有李過三人領著麾下的軍兵順利通過了祁山。
“禮縣情況如何”
陳望雙目微凝,發問道。
“禮縣周邊鄉鎮遭遇劫掠,遠觀可見黑煙數十道,賊寇縱橫林間谷地,肆意劫掠。”
“我部夜不收探查廢墟,未見有人遇害,應當是提前警示有用,地方官員已經遷移百姓入城躲避。”
陳望心中微定,他在之前便已經派遣信使往祁山以南趕去,向著沿路的州縣警示傳信,讓其在這數日之中,將周圍沒有自保能力的鄉鎮民眾接回城中。
當然這其中陳望自然是扯了洪承疇的虎皮當作大旗,依照他現在的級別可指揮不動這些地方的知州和知縣。
如同王兆麟那般的知縣終究是少數,更多的是那些自視甚高,滿口仁義道德,穿戴著一身華麗官服,高高在上,脫離于世人的“君子”。
雖說是他故意放走的李過,又故意放走的李養純等人。
這些流寇完全是陳望趕到鞏昌府的南部的,這些災難真算下去,算的上陳望為鞏昌府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