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之所以能夠無敵于天下,不顧首級正是其中的一大原因。
陳望現在在軍中所實行的各項規章制度、軍規條例,幾乎都是直接套用的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兩本書中的內容。
當然陳望也做了一些改動,并沒有完全生搬硬套。
關于首級功,陳望和戚繼光采用了差不多的處理方式,定了同樣的軍規。
軍律臨陣對敵,接戰之后沖鋒殺賊,不到戰后不許斬取首級。
如有故取首級者,立斬。
旗都有三名專職割取首級的取功兵,取功兵的衣服兩膊上縫有白布,上繡“取功”兩字,盔上同樣綁縛取功的布條作為辨認。
他們將在旗內的官兵沖殺過去后,戰線推進之后割取倒地敵人的首級。
在收兵之后,再按照割取的首級,全旗一起均分報功。
割取首級時,由督導官以及百總親兵監察。
若有隱藏不報者,及割取不完,親兵、督導、旗、隊、伍長俱斬首。
因為首功制屬于典型的結果導向型制度,驗收者只看首級不看人。
有人重財物,有人重官位,于是順理成章的衍生出交易功勞的現象,更使得亂象叢生。
而且為了預防殺良冒功,首級的勘驗也頗為嚴格。
流寇的首級雖然不如北虜和建奴那樣好辨認,但是也有一些辨認的手法。
女子的首級不能報,老人的首級也不能報,孩童就更不要提了。
男子的首級也要細分,雖然斬殺的這一千多人都是實打實的流寇男丁,但是根據各種條例一篩選能夠報上去的只有九百多級。
更何況流寇的人頭現如今已經不值錢了,一顆也只不過換一兩左右的白銀,而且沒有辦法加官進爵。
將校的首級還算值錢,按照原來的級別從五兩到百兩不等。
對于這個結果,陳望沒有爭辯什么,因為他的目的已經達到。
漢中一戰讓洪承疇不在對他有所懷疑,而且也開始看重他。
一個漢中參將的名頭比起萬兩黃金都要更有價值。
借著參將的名頭,他可以在之后做很多的布置。
現在歷史線發生了不小的變動,自己進入了漢中府,一戰擊潰了張原,加上前幾次的軍功成功升格為了參將。
漢中府的這次危機,也使得朝廷準備再度提升漢中府的軍事機構,設立參將。
在歷史上漢中府的軍事機構是從衛所先變成游擊,而后從游擊直接升格為了鎮,直接設了副總兵,而后又改為總兵。
現在雖然只設參將,但是原先的漢中游擊就有調動漢中衛軍的權力,參將的權力只會更大。
邊鎮的參將,都有節制一整路軍將的權力,在漢中府任參將,上方沒有副總兵和總兵壓著,實際上可以算是一個獨立的軍鎮了。
除去兩個固定地方的守備無法調動,陳望手下可以調動的就有一個游擊營,加上漢中衛的衛軍。
只是不知道,到時候權柄會有多大,能不能有插手地方軍務的契機。
如果權力夠大,那么之前陳望在沔縣埋下的后手也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到時候以沔縣為切入點,可以慢慢圖謀漢中衛軍。
雖說現在朝廷對于地方還有不小的控制力,但是再過四年的時間,到了崇禎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