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九年,三月七日。
漢中府、興安城。
作為漢中府東部的第一大城,興安城多年以來一直都是熱鬧非凡。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如今興安城內各條大街巷均看不到店鋪開張。
興安城內氣氛壓抑,來往行人寥寥,車馬零丁,就是街坊之中偶爾見到的行人也多以女子居多。
這一切的緣由,皆是因為闖軍的前鋒如今已至城外。
城內的青壯男丁全都被征集了起來,前去四方城墻協助守城,充實城防。
城內僅僅只留下了少數的衙役,他們帶領著些許的民兵在城內維持秩序。
城外闖軍先鋒步騎交加,足有萬人之數。
大隊身穿著灰甲的闖軍馬隊,自興安城外的原野之上呼嘯著席卷而來,遠遠的傳來一聲聲猖狂的大笑。
人上一萬,無邊無沿;人上十萬,徹地連天。
舉目望去,只覺得漫山遍野盡是敵軍,黑壓壓奔來了不知多少的騎兵。
闖軍步隊散布而行,在其后曳枝場塵,作疑兵之狀,讓人看不清其后情況。
城墻之上,陳望站在垛口的位置,雙眉緊蹙,冷眼注視著城外的漫卷而來的闖軍。
饒是經歷了無數場的大戰,甚至多次親身領兵上陣。
但陳望看到那一面面繡著“闖”字的大旗仍然是忍不住心跳加快。
明末一眾農民軍之中,后世之中被大部分人所熟知的人就是李自成和張獻忠。
但是實際上真正應該被記住的人應該是高迎祥。
明末流寇之中,唯一能夠被稱得上的領袖,稱得上豪雄的人,只有兩個人。
一個是王嘉胤。
王嘉胤起義后,響應者蜂擁而至,而后更是連敗圍剿官兵。
當時整個陜西的義軍都遵從王嘉胤的號召一起共同行動。
在王嘉胤的領導之下,烽火燃遍了整個陜西,并蔓延到晉、寧、甘三省。
另外一個人,則是高迎祥。
在高迎祥死后,原本已經快要合成一股的農民軍,并且在不久之后走向了分崩離析。
高迎祥當時在一眾農民軍之中的威望極高。
在他死后,有很多人都心生絕望,乞撫投降者的七十二營營首不計其數。
李自成和張獻忠兩人雖然在史書上留下了的篇幅遠比高迎祥更長。
但是他們兩個人卻是遠遠不及高迎祥。
在王嘉胤和王自用死后,是高迎祥站了出來,穩住了即將分崩離析的三十六營。
也是在高迎祥的領導之下,民變隊伍才能夠發展的越來越壯大。
但是當高迎祥死后,無論是張獻忠,還是馬守應、李自成,都沒有能夠挑起七十二營的大梁。
自此之后,明末的農民軍變一直處于分裂的狀態,彼此之間互相不服,雖然大部分的時間還是聯合在一起,但是卻都是貌合神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