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戰場的民兵尚且如此,更不用說那些被征集而來的民壯。
陳望沒有下達什么軍令來做出應對,戰場就是是最好的練兵場。
守城戰不比野戰,闖軍就是再強,他們也沒有辦法飛過城墻直接進入城中。
闖軍遠道而來根本就沒有多少的攻城器械,就是最為簡陋的云梯都要制作很久。
在明末起義的初期,農民軍攻城采用的方法都是最笨和最簡單的方法。
一是云梯,二是地道,他們連攻城車都沒有。
這里是云梯還不是那種大型的可以裝載大量軍兵,甚至梯身還帶著倒鉤的攻城云梯,而是那種最為簡單的長木梯,竹梯。
明末之時記錄流寇攻城,很多時候都出現過“云梯穴地百道并進”。
聽起來很厲害,實際上就是蟻附攻城,拿著人命去堆,拿著人命去填。
亂世之中,最不值錢的就是人命。
密密麻麻的闖軍恍若蝗群一般漫卷而來,先鋪滿了整個正面。
但是當其鋪滿了整個正面之后,浪潮并沒有停止流動,
浪流繼續涌動蔓延到城南,城北,宛如口袋一般將整個興安城裝入其中。
陳望掃視著城外正在緩緩展開的大部闖軍,在經歷了短暫的失神之后,他已經是恢復了平常的心態。
闖軍流寇之中將軍官稱為管隊、掌盤,雖然稱呼不同,但實際上和明軍的軍制相差不多。
不是按照營哨制改編,就是按照旗局制,所謂的管隊、掌盤等等稱號也在明軍之中有其對應的職位。
在前期的時候,各地的流寇良莠不齊,編制雜亂。
但是隨著大批的活不下去的明軍反叛加入之后,他們也逐漸開始了有了秩序,定下了編制,戰力也開始變得強悍了起來。
闖軍更是其中的精銳,高迎祥采用的軍制就是延綏鎮鎮兵的軍制。
最底層的單位為隊,每隊滿編十二人,設隊長一人,副隊兩人,配隊旗一面。
城外闖軍陣中,密布旌旗,根本難以勝數。
粗略估算之下光是正面的闖軍旗幟數量就已經是超過了四千多面,也就是四五萬人數,掠過正面去南北的軍兵也不在少數。
這還沒有算后續的人數,滯留在洵陽的人數就已經有了十多萬人。
恐怕跟隨著高迎祥一起進入漢中府的人數會超過二十萬。
“四城協防民壯已經全部安置妥當,每營三千人,共分十營,循環協防。”
就在陳望觀察敵情的死后,一名頭戴著鐵尖盔,穿著罩甲武將走了過來,垂首低聲稟報道。
罩甲的甲葉露在外面,只要行走活動便會鏘鏘作響,雙臂皆帶著環鐵臂甲,鞓帶上掛著一把腰刀。
那武將不是別人,正是興安千戶所的千戶杜武剛,差不多三十多歲的年紀,面色略黃,虬須鷹目。
杜武剛的千戶并非是世襲而來,前興安千戶所的千戶死在了王成的手上,杜武剛原是興安千戶所的副千戶。
拿著五十六顆流寇的首級比過了另外一個千戶,靠著軍功拿下了正千戶的官職。
杜武剛的身后跟隨著二十多名家丁,這些家丁皆是身穿著對襟布面甲,頭戴著高頂頓項盔,配刀帶弓,氣勢不凡,只看一眼就知道是上過陣見過血的悍卒。
杜武剛麾下衛軍共有八百多人,這個數量已經是算得上多了。
同為千戶,關啟林麾下可沒有這么多的衛軍,也沒有這么多的家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