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并不建議總兵大人鑄造此種重型火炮。”
“而且,當初跟隨著學生造炮的工匠基本都留在了南直隸,只有十多人跟著一同來,就是想造紅夷大炮,一時半會也難以造出。”
陳廣去往南直隸首要的任務是去請薄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次要的任務,就是募集能夠鑄炮的工匠。
不過募集鑄炮工匠很是麻煩,畢竟在這個時候會鑄炮的工匠都是軍匠,雖然陳廣帶的錢很多,但是沒有門路有錢也難花,這些事情也不能放在臺面之上來。
跟著薄玉一起到漢中府來的鑄炮工匠有幾人是薄玉的學生,另外一些則是和薄玉相熟的工匠,將他們一并帶來也花費了不少的代價。
“薄先生不需要擔心,我原本就沒有計劃造紅夷大炮。”
陳望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造紅夷大炮,現階段最好的野戰陸戰炮并非是越重越好。
薄玉緊蹙的眉頭舒展開了些許,當初他給張國維鑄炮,張國維首先要求的便是造紅夷大炮,要求火炮越大越好,全部用作守城。
他的幾次勸說最終都沒有收獲什么成果,他擔心陳望也一意孤行也要去造紅夷大炮,空費錢銀毫無用處。
陳望的話讓薄玉懸著的心稍微的放松了下來,
“我想請薄先生鑄的炮,首先是輕便堅固,重量不能太重,最好是四匹或是兩匹馬就可以輕松拉動,進入戰場后能夠被炮兵推著轉移。”
陸上的野戰炮,要攻擊的目標并非是堅固的城墻而是敵方的軍兵,要是對抗清兵的話,也只需要考慮他們的盾車。
陸戰炮的口徑不需要太大,威力足夠即可,能夠用幾匹馬拉著輕松行進最好。
進入戰場之后炮兵能夠推著向前,重點是要能快速的調整和瞄準轉向,裝填要快,射速也要高,能夠快速的火力上的支援。
按照拿破侖戰爭時期歐陸的口徑,陸戰炮一般都是在三磅、六磅、九磅、十二磅四個量級,超過了十二磅的炮因為重量還有其他的問題基本都不適用于陸戰對敵。
不過拿破侖戰爭時期畢竟已經是十九世紀,考慮鑄炮工藝對于火炮的重量的問題。
以目前的情況來說,十二磅炮沒有必要,最重鑄造九磅炮便可以應對大部分的情況。
陳望有關于當初在遼東的記憶,遼東有不少的紅夷大炮,他并非是沒有見過。
徐光啟曾向西洋人訂購大批炮彈重十斤的紅夷大炮,換算成磅的話,差不多就是十三磅炮,這一批炮后來都運到了遼東。
這些火炮極為沉重,需要六匹以上的騾馬才能夠拉動,而且難以跟上行軍的隊伍。
“我計劃制作三種規格的火炮,作為局、部、營三級的火力支援。”
“局一級的火炮要能打三斤的炮子,部一級的在五斤為佳,營一級在七斤為佳。”
換算成磅的話,局一級差不多是四磅炮,部一級差不多是七磅炮,營一級差不多是九磅炮。
陳望并沒有完全套用數據,一是因為換算起來不方便,二則是因為若是按照歐陸那邊的標準,三磅炮的威力可能不夠應對后金的盾車,增加為四磅炮的話可靠性更大。
“總兵大人要求所鑄之炮并不困難,很快便可以制作出樣炮。”
薄玉眼眸微亮,懸著的心終于是放了下來,臉上也是露出了笑容,開口道。
“按照總兵大人的要求,青銅炮最為合適,以青銅制炮,炮身相較輕便許多。”
薄玉放下了心來,陳望也一樣是放下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