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軍的騎陣之中充斥著戰馬粗重的響鼻聲,
騎陣最前排的戰馬鼻中嗤嗤的向外噴著白氣,呼呼作響。
馬上騎士呼出的氣體接觸到冰冷的風雨也同樣化作了白氣,與戰馬噴出白氣一同飄散而起,又在風雪之中化作虛無。
前指的長槍泛著冷冽的寒芒,層層槍林密布。
靠肩的馬刀晃著耀眼的明光,片片刀鋒冷冽。
陷陣催鋒,最好的陣型無疑是騎墻。
騎兵戰法之中墻式沖擊和傳統騎兵沖鋒有區別在于陣型和密度。
傳統騎兵沖鋒之時,很多時候也會保持成排,但是要求不會很高,陣勢比較疏散,因為太過于靠近,在沖鋒路上兵器可能會誤傷隊友
而墻式沖鋒相對于傳統騎兵沖鋒則是非常密集,密集到戰馬之上的騎兵橫舉馬刀就會碰到隊友的程度,隊列緊密的排在一起,如步兵一樣。
同等的人數之下,采用墻式沖鋒的騎兵正面,只有采用傳統沖鋒的騎兵展開面積三分之一。
墻式沖鋒在臨戰之時,因為周圍緊靠的戰友,能夠賦予人沖鋒的勇氣,使得軍卒更加的無畏。
墻式沖鋒陣型之下密集的隊形能夠提高騎兵正面的沖擊力和殺傷力。
但是正因為密集的隊形也造成了這一戰法的最大短板。
而以騎墻正面沖擊步兵的軍陣,第一排和第二排的騎兵的存活率低的可憐。
墻式沖鋒,其實完全就是以命換命的打法,雖然提高了正面沖擊力的同時,卻也暴露了側翼的薄弱。
不過現在陳望并不需要擔心側翼的危險,因為兩翼都是讓開站在道路旁側的宣大軍軍卒。
緊密的隊形會限制個人技藝的發揮,但是也正因為如此,這一陣法對于騎兵的素養要求并不高。
很多人認為能夠墻式沖鋒的騎兵在技藝比傳統的騎兵要高,但是恰恰相反,傳統騎兵對于技藝的要求要更高。
傳統的騎兵要求騎士能夠很好的駕馭戰馬,能夠在奔馳的戰馬之上彎腰劈砍,拋射箭矢,躲避和交戰。
而墻式沖鋒,騎墻戰陣,卻彌補了騎士在技藝上的短板。
最低的限度只需要騎士掌握兩點技藝,一是能夠控制戰馬的速度和身側的隊友保持平齊,二是能夠在奔馳的戰馬握緊手中的兵刃。
他們不需要躲避,不需要彎腰劈砍,不需要在奔馳的戰馬上射擊,他們要做的只是排列成騎墻,然后高舉著武器,向前直沖而去。
墻式沖鋒的戰法有用,但是作用卻沒有很多人所推崇的那么大。
近代騎兵能夠戰勝古典騎兵,并非是僅僅因為墻式沖鋒。
不過現在的局面,采用墻式沖鋒的辦法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此時盧象升所在的位置被清軍環繞數重,大量的甲兵云集在其旌旗的四周,正常的手段一時間只怕是難以打開清軍的包圍網。
而盧象升的情況如今正岌岌可危,被清軍甲兵圍在中央的宣大軍軍陣正在不斷的支離破碎,隨時都有傾覆的風險。
陳望輕拉馬韁,座下的棗紅馬微微晃了晃頭,在感受到了陳望釋放的指令之后,慢慢的放緩了腳。
他的位置也從最前段不斷的落后,先是掉到了第一排,而后很快又掉入了第二排、第三排,一直到了第五排的位置才最終停下。
原本那些跟隨在陳望身后緊隨的一眾親衛皆是默契的調整著馬速,填補他退下來所造成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