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正午”
“對,臨近正午。”
“為什么”
戰略上的決策都是孫傳庭在做,但是戰術上的決策卻是被孫傳庭交予了陳望。
勤王一路而來,陳望一次都沒有讓孫傳庭失望過。
所以孫傳庭對于陳望也抱有著極大的信任。
他信陳望的話。
只不過白日的激戰,讓孫傳庭產生了動搖。
將近四千人的傷亡,讓孫傳庭的心中開始遲疑。
拿出了隱藏實力的關寧軍,還有悍勇的曹變蛟在一天的時間全力進攻,都只是勉強攻下了一座營壘。
而陳望需要連越三座營壘,并且占據公樹臺,堅守待援,擋住前來搶山的清軍。
他們將火炮運送上山的時候,必然會被清軍注意到。
多爾袞一旦發現火炮向山上運氣,就立刻明白了即將發生什么,到時候必然會必然派出大量的精兵前來搶山。
陳望肩上的擔子重逾萬鈞,決定著正常大戰的勝敗。
若是陳望越不過這三座營地,守不住公樹臺,那么這一場大戰,只是一場徒勞無功的掙扎。
到時候他們最多趁著清軍快要出關,在關內逐漸放棄營壘,留守的隊伍極少之時發起一波進攻,搶回些許的輜重和救回少許的百姓了。
這樣的戰果,加上之前的斬獲,粉飾一下,確實是可以報上一場大捷。
但是粉飾的大捷,還是大捷嗎
這樣的事情,孫傳庭不愿意去做,不屑于做。
所以孫傳庭此刻終于是向著陳望問出了問題。
“今日的時態想必督撫早已經是注意到了。”
孫傳庭提出的問題,陳望自然是要回答。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孫傳庭對他抱有信心,也才能讓孫傳庭恢復信心。
孫傳庭作為主將,心中的信念動搖,無疑是會影響到麾下的軍隊。
陳望不想輸,也不想敗。
這一戰,他自己也想要打。
這一次建奴入寇荼毒千里,楊嗣昌身為兵部尚書,難辭其咎。
歷史上,楊嗣昌就是在戊寅之變時就承受著來自朝野內外的巨大壓力。
朝廷之中,李希沆、王志舉等言官頻繁上書要求追究他的責任,他本人也屢次上疏引咎辭職。
但是崇禎卻是將楊嗣昌力保了下來,并貶斥了彈劾他的言官,并令他落職帶冠視事,不久以敘功名義使其官復原職。
對于楊嗣昌,崇禎的信任幾乎是不遺余力。
所以楊嗣昌最后選擇了暫時激流勇退,主動請纓南下督師。
現在看起來,楊嗣昌還是已經預備了要走上同樣的道路。
楊嗣昌此番南下,定然是帶兵。
歷史上是賀人龍等部跟隨著楊嗣昌南下平叛。
不過現在因為曹文詔仍然活著的原因,很多的事情都發生了改變。
曹文詔那邊,向楊嗣昌舉薦了他。
已經是明言,到時候他和曹變蛟,還有賀人龍三人都會跟隨著楊嗣昌南下。
陳望之所以想要打這一戰,正是想要一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