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收探報,清軍主力從青山關出關之后便一路向著東而行,一路遠去。
崇禎十二年,三月十三日,辰初一刻。
孫傳庭在青山關下親自為亡故在青山關之役的將士,還有被屠戮受難的百姓寫下了祭奠的碑文。
在哀婉悲涼的篳篥聲之中,孫傳庭帶領著大軍就此踏上了歸京的道路。
青山關一戰,就此徹底落下了帷幕。
七千余名來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軍卒永遠的長眠在了大青山下,他們留在了大青山,留在了這道千百年來一直庇護著華夏的長城旁側。
和他們一起長眠的,還有在青山關下數以萬計受難的百姓,那些百姓都被埋葬在他們墓地的后方。
從青山關到北京城一路共有五百余里。
大軍一路南行,行軍的路途之上少有人的臉上帶著笑意,甚至連生氣都沒有多少。
他們在青山關的大捷,并不足以洗刷了那持續二十年的恥辱。
青山關下那些手無寸鐵被屠戮的百姓,壓下了他們對于得到勝利的喜悅,所有人都在沉默的行軍。
從青山關一路南下,一路所見處處皆是地獄般的景象,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到處都是尸骸白骨,更是讓氣氛越加的沉悶。
京畿一帶也是同樣的慘狀,到處可以見到建奴經過的痕跡。
直到三月十八日的時,大軍抵達了京師的近郊,這樣的情況才少了許多。
不同于其他人跡罕絕的地帶,京師的近郊此時正聚集著大量為了躲避戰亂而一路逃亡而來的饑民。
外兵不得輕易入京,遵奉旨意,大軍停留在了永定門外。
禮部的官員已經是事先劃好了安置的營地,并準備了充足的酒水和糧草作為犒軍之資。
兵部的官員進入了軍營,統計著各鎮的戰功和軍隊詳情。
天子嘉獎三軍的詔書也隨著內官的傳達,使得三軍知曉。
內官攜詔入營,孫傳庭奉旨,乘上了馬車,進入了京師之中。
他將在平臺等到崇禎的單獨接見。
而勤王軍的營地四周,也聚滿了前來的觀看的平民百姓,甚至還有更多人從京師四面八方趕赴而來。
所有人的都想來看一看,能打出青山關大捷的軍隊,到底是什么樣的精氣神態。
此前大捷的消息震動了京師的內外,二十多年的壓抑一朝得放。
如今京師的街頭巷尾,還有沿路沿岸皆是歡呼雀躍,前來迎接的平民百姓。
二十年來邊患不休,建奴兩番入寇,兵至北京城下,遍鞣京畿,如何不讓人恐懼,又如何會不讓人恐慌
邊軍腐敗,無力戍邊,建奴頻繁入寇,毫無安全可言。
但是眼下,一切都不同了
前線勝了
青山關大捷
什么都能造假,但是那斬獲的一千多顆頭顱,繳獲各式各樣旌旗,盔甲器械卻是真的難以造假。
消息經過了審核,從紫禁城內傳來,那還有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