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望頭戴三旗月明盔,身穿齊腰魚鱗甲,下著獸紋赤金戰裙,鞓帶腰刀,挎長弓,帶箭囊,跨騎著棗紅馬,立于最右側的位置,而祖大樂則是立于陳望的左側。
這樣的位置排列自然是有深意。
祖大壽并沒有歸京受賞,在半路之時遼東方向傳來了軍情,祖大壽便帶著麾下的大部分兵馬告辭北上遼東。
所有人都維持著默契,沒有多說什么,包括孫傳庭也是一樣。
己巳之變的時候,祖大壽偕袁崇煥兩次應召進宮,其中在第二次袁崇煥被捕入獄。
祖大壽在回營之后的第三天后,便與何可綱率一萬五千名關寧軍東奔,聲稱自己是出關抵御束不的,實際上是卻是奔向關外大營。
雖然在后面祖大壽還是低頭接了旨意再度回援之后的戰役,但是祖大壽心中有了畏懼,從此之后再不輕易踏出大營,甚至是很少離開遼東。
祖大壽的擔憂,所有人都很清楚,他擔心自己也步袁崇煥的后塵,被崇禎所殺。
如今的遼東局勢其實就是一團亂麻。
崇禎對于逐漸軍閥化,每年需要花費大量的銀錢的遼東軍鎮極為不滿,但是又沒有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只能夠依靠著祖大壽,暫時穩定局面。
這也是為什么崇禎想用楊嗣昌之計和清軍和談。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逐漸的削弱遼東擁兵自重,軍閥化的進度,同時平定內亂,也能夠有余錢和余力來編練精兵,穩固北疆。
不至于需要像現如今一樣,需要依靠著祖大壽,才能保住遼東。
祖大壽深知只要自己掌握著足夠的兵力,能夠穩住遼東的防線,那么眼下的局面也能夠維持。
從一開始,所有人就都知道祖大壽不會入京。
這一次入京,代替祖大壽的是他的堂弟祖大樂。
陳望來到隊列之中后,主動向著一旁的祖大樂行了一禮。
祖大樂也是同樣抱拳笑著回了一禮。
這個時代的人鄉土頗重,同為一地人,天然就會親近很多。
祖大樂和祖寬還有曹文詔的的關系都不錯。
所以對于這個原先和祖寬一樣,都是家丁出身,又是曹文詔嫡系,一路憑借著戰功升上來的陳望,祖大樂自然是不會厭惡。
青山關一戰,南山的血戰,眾人也都是看在眼里。
陳望箭定公樹臺,射殺正黃旗固山額真譚泰,正面擊潰了清軍的護軍營,更是大壯三軍之氣。
而且最為重要的,公樹臺一戰,陳望帶的是麾下的遼騎打出來的勝仗。
身為遼人自然是引以為榮。
陳望和祖大樂談論一下青山關的戰事,而后話題便又轉到了遼東的事上。
陳望請求祖大樂若是可以,對于在山海關的家族照拂一二,祖大樂則是滿口答應下來。
祖家在遼東,現在其實和土皇帝沒有多少的區別。
陳望自然也不會和祖家交惡,畢竟陳胡兩氏,現在都還仍然在遼東。
現在如今這樣的情況,陳望不可能將自己的家族接到漢中。
問題自然不是遠距離的遷徙的問題。
而是身為營將,皇帝自然是不可能放心你統兵在外,擁兵為眾,自然也需要一些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