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此時心中的情緒更多是憤怒,他的憤怒不是對于別人,而是對于自己。
經過了一年多的安逸生活,到如今竟然畏懼,竟然瞻前顧后
“雜兒子的砍貨,怕他個球”
“不用等明天,今天就打白土關”
張獻忠心中血氣翻涌,心中再無半分的遲疑。
陳望和曹變蛟兩人再厲害也到底只有兩人,遼東那邊的建奴不是什么好相與的角色。
他們在勤王之役拿下了不少的功勛和斬級,只怕自身也是傷亡不小。
張獻忠感覺,陳望這個時候還不出擊,很大的概率是因為麾下家丁折損過大,因此戰力不佳,所以才選擇了堅守關卡。
念及至此,張獻忠也終于是和羅汝才一樣下定了決心。
張獻忠、羅汝才兩人決心已定,其余的營首本就都是以二人為主,自然也沒有任何反對。
軍令自中軍帳中傳入四方軍營,不過短短的片刻工夫,整個竹溪上下便已經是沸反盈天。
大量的饑兵跟隨著隊列最前方的甲兵走出了窩棚,離開了營地,向著官道緩緩云集而去。
很快官道以及周圍的坡地,都已經是被如潮一般涌動而來的饑兵所掩蓋。
“咚”“咚”“咚”
震耳欲聾的戰鼓聲在大陣之中響徹,身處于人潮之中的甲兵高舉著兵刃,帶領著周圍的饑兵向前。
打了多年的仗,張獻忠和羅汝才早已經是明白了,什么叫做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不過有些時候炮灰也是需要的,比如在攻城的時候。
攻城的時候便是最需要填線炮灰的時候,拿著精銳去攻城,無疑是最為愚蠢的做法。
“打進漢中,開倉放糧”
浪潮之中,在聲聲的呼喊之中,一眾饑兵的聲勢也是越發的壯大。
如潮而去,人數眾多身處于人群之中,總會讓普通的人感到心安。
這些饑兵大多的都是從河南一路逃荒過來的青壯,走到鄖襄之后,被張獻忠和羅汝才兩人收入軍中。
以前單純的裹挾著饑民充壯聲勢,當作炮灰的那種落后戰法,張獻忠和羅汝才自然是已經不用。
自重新起兵以來,他們便沒有再將刀兵加于普通的百姓的身上。
在招安的這段歷程之中,他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
這些饑兵都是自愿參軍,為的只是求取一條活路。
經受脅迫者,常常會畏懼不前,一遇挫折傷亡便會陷入潰敗。
而忍饑挨餓,只為求活者,自愿參軍者,卻是信念堅定,能夠忍受上網,勇往直前
這些人說是饑兵,其實說是新兵更為貼切一些。
他們都是被選拔出來的青壯,甚至還經過了為其數個月的簡單訓練。
他們的學習了軍陣、長槍、隊列這些基本的東西,缺少的只是戰陣的經驗。
他們不再是匪,也不再是寇。
經歷了十二年的苦難,經歷了十二年的風霜,經歷了十二年的打磨,他們已經從流寇,開始向著真真正正的農民軍、起義軍而演變。
只是
有時候,一旦嘗過血肉的滋味,就很難再安心的吃著鍋中的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