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著高臺最近的地方,自然是由一千余名漢中軍的軍卒組成的軍陣。
這一千余名漢中軍的軍卒,無一例外皆是頭戴著尖頂明鐵盔,臂戴環鐵臂甲,鞓帶銃刺,威風凜凜。
外穿赤紅色布面鐵甲,內著暗紅色的棉質軍服,一明一暗,衣甲鮮明,更襯不凡。
一眾漢中軍的軍卒皆是肩扛著超過長達一米六的海誓銃。
他們用手托著海誓銃的槍托底部,將槍背對著前方,用肩膀作為海誓銃槍腹的支點,支撐著銃槍略微傾斜的樹立了起來。
海誓銃總長五尺有余,長度在一米六多,加上一尺的銃刺,總長接近兩米。
此時被抗在一眾軍兵的肩膀之上,上千柄銃刺密密麻麻恍若地里的如林的劍麻一般,又猶如的布滿著荊棘的叢林一樣。
清冷的日光照耀入陣,泛起無數冷森森的寒芒。
統一的著裝,統一的武器,與土兵和川兵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
高臺之上,無論是張令,還是馬遠山和馬玉瑛,都是神色肅然的看著下方的漢中軍。
陳望眼神微動,將三人的神色盡收于眼底。
心中也有了基本的一個概念。
陳望安排的開場戲,并非是這一千余名全副武裝,裝備著新式火銃的軍兵。
而是此時正陳列于他們所在的高臺之前,一字排開的超過三十門的火炮,
這些現在擺放在校場之上的火炮,正是陳望如今麾下所有的火炮。
二十二門三斤炮,七門五斤炮,兩門七斤炮,共計三十一門火炮。
本來應該統共有四十一門火炮,但是離開京師的時候,孫傳庭拿一千領足料的布面鐵甲,換走了他營中的十門三斤炮。
當初就任陜西巡撫的時候,在黑水峪之戰,孫傳庭就利用發熕炮搶占高點,攻擊闖軍。
而在這一次的勤王,濟南和青山關兩戰,新式火炮的表現實在是過于搶眼。
孫傳庭自然是也意識到這樣的火炮對于戰爭的影響,因此也想要留下一定數量的火炮,在自己的標兵營中組建一支裝備著新式火炮的炮隊。
孫傳庭還算是厚道的,用自己的權力調撥了一批軍械作為交換。
一千兩百領布面鐵甲換十門三斤炮,這筆生意并不算虧,細算起來,反而還是陳望賺了很多。
畢竟一門三斤炮三百多輛,十門也只是三千兩,而一千領布面鐵甲若是漢中衛軍器局自己產出,怎么也要花費近一萬兩白銀。
雖說這些都是公家的東西,但是孫傳庭這么大方,自然也不僅僅是為了換軍備。
多出的鐵甲,其實也是孫傳庭對于青山關大捷,還有這一次勤王的補償。
這一次勤王之役,陳望麾下兵馬折損超過三成,三個千總部幾乎全部打殘,只剩下了兩千的兵馬。
除去補了一千領的鐵甲之外,孫傳庭前前后后給陳望補了不少的武備,鎖子甲,頭盔、環鐵臂甲。
其中環鐵臂甲最多,補了兩千多副,加上如今漢中府的庫存,如果是集中起來,陳望完全可以讓整個正兵營軍兵都裝備上環鐵臂甲。
鎖子甲的數量也多到可以發到隊正一級的軍官,讓其全部穿戴雙甲。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