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房進剿戰以王國寧率眾投降而告終。
進剿戰中,陳望派遣本部的營兵進擊,作為實戰的練習。
不過承擔攻堅重任,作為主攻的大部分都是原先陳洪范麾下的湖廣兵。
作為輔助的則是土兵,鄖陽衛的衛軍只是來走一個過場。
張二和黃龍兩人,陳望直接支著兩人領兵戒備外圍,甚至沒有參戰,不過軍功自然是都有分潤到。
之所以這么安排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支原先隸屬于陳洪范麾下的湖廣兵,遲早都要被楊嗣昌收走,畢竟陳洪范的去職是受了湖廣巡撫方孔炤的牽連。
陳洪范和湖廣巡撫方孔炤關系匪淺,因此在湖廣巡撫方孔炤去職之后,也稱病自請辭官。
陳洪范久在官場多年,知道楊嗣昌打擊政敵從來都是不留余力。
陳洪范雖然名聲不顯,后世也沒有多少人的知曉。
但是在武臣中的地位,其實并沒有差曹文詔多少。
他先后歷經萬歷、天啟、崇禎三朝,也算是元老,從遼東到三邊,從北方到南國。
雖然不似曹文詔那般戰功赫赫,但是也能稱得上是勞苦功高,是一名穩重持成的老將,最為重要的是在軍中廣有聲望,也受諸將尊敬。
歷史上,如果陳洪范仍在湖廣,南國的戰局可能會緩解很多。
可惜這個世界并沒有如果。
現今陳洪范的去職,對于陳望來說不僅沒有壞處,反而因此獲得更多的權力和好處。
而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陳望得到了,跟隨著陳洪范一直南征北戰的四百多名家丁。
對于去職的事情,陳洪范早就知曉,他去職回鄉,雖然在遼東陳洪范的家族也算是大族,但是也不可能養這么多的家丁。
就算是能養得起,朝廷那邊也不可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因此陳洪范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將其遣散,一個則是為其另謀出路。
陳洪范沒有選擇遣散,這些家丁大多都跟隨著他南征北戰多年,除了練就了一身用于戰場上的本領外,再無半分謀生的技巧。
將其直接遣散,恐怕大多數都沒有什么好下場。
陳洪范是遼東廣寧人,陳望也是廣寧人,兩人不僅是同鄉,而且還都姓陳。
這個時代同鄉同省都會抱團取暖,同姓之人自然也是會因此而親近。
一筆寫不出兩個陳字,要是拿著族譜深究下去,或許之間兩家關系匪淺,就是出自同宗也說不定。
因此陳洪范便找上了陳望,將麾下的一眾家丁托付給了陳望。
送上門來的精兵,陳望自然是沒有任何的理由拒絕。
這個時代能做家丁的,無一不是弓馬嫻熟,武藝卓越,能征善戰者。
而且這些家丁裝備也是自帶,弓、馬、刀槍、盔甲全都配有,無須再配。
陳洪范麾下一共有四百七十三名家丁,只帶走了十人,留下來的有四百六十三人。
一般情況下,將主去職,為麾下的家丁謀取出路,很多的家丁還是會選擇離開去自謀生路。
但是陳望和陳洪范交接之中,并沒有遇到這樣的事情,所有的家丁都留了下來。
之所以全部選擇留下來,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這些家丁大多都出身于遼東,都是遼人,甚至很多都是廣寧人,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為是同鄉。
更大程度則是因為陳望聲名的影響,人的名,樹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