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都已經放出去了,周邊的難民聽聞消息也都匯聚了過來。”
得到了肯定的答復,李巖的心神稍微放松了些許。
“自古以來兵不在多,而在于精,這一次放糧募兵一定要慎之又慎。”
“本部九營這幾日也會重新整編,那些被裁汰的軍卒全都會轉做輔兵和后勤,這些安置的事情由你來負責。”
很多時候,李巖完全都是在盲人摸象,摸著石頭過河。
千鈞的重擔壓在他的肩頭,他卻是不能表露出來分毫。
因為他是領袖,數十萬人乃至上百萬人的目光都在注視著他,等待著他引領著他們向前。
開倉放糧,一是為了邀賣民心,扭轉他們在輿論之中不利的地位。
“得民心者,可得天下”,這一句話,以前李巖對于其中的深意并不明白,但是現在心中卻是有所明悟。
這一次兵不血刃的拿下洛陽,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在那看不見摸不著的民心。
孟子說的很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因為賞罰分明、不劫掠、不苛責的原因,各地守軍守城的意志十分的薄弱,基本上沒有出現什么堅守的城池。
而相反明廷的做法卻是大失民心,甚至引得守軍反叛。
同時開倉放糧,勢必會吸引大量人想要加入到他們的軍中。
李巖麾下的本部九營,每營規模都在萬人之上,共有約十萬人,這已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了。
李巖不準備再增加這個數量,因為指揮十萬人,已經是他目前來說指揮的最大極限,而且十分的勉強。
他本來就是半路出家,兵書倒是讀過不少,但是指揮十萬人,可不是需要只讀過兵書就行,還需要大量豐富的經驗。
而這些,恰恰是他現如今最為缺乏的。
九營十萬,已經足夠了。
現在需要做的就是,以這十萬人為核心,逐漸的發展壯大,不斷的優勝劣汰,練出一支強軍。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獲得割據一方的資格。
“信王放心,這件事交給我絕不會出什么差錯。”
李際遇信誓旦旦的做出了保證。
李巖跨上了戰馬,一眾軍將也隨之紛紛上馬。
攻下了洛陽使得三軍振奮,但是因為李巖的原因,他們并沒有因此而得意忘形。
“諸位。”
李巖神色堅毅,目光炯炯有神,眼眸之中神采奕奕,宛若有烈火在其中灼燒一般。
“明廷無能、天下板蕩、各地同道云集響應”
李巖心中猶如明鏡,勝利并沒有沖昏他的頭腦。
“洛陽,并非是我們的終點。”
他識過字、讀過書,知道地方的腐敗、軍隊的弊病、知道這大明有多強,也知曉這天下有多大。
軍政的腐敗導致長時間的武備松弛,將校的驕蹇、跋扈,不服從命令,往往在作戰的時候不會相互配合,甚至還互相坑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