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名衡哈哈大笑,順著陳望的話,也夸贊起了陳永福。
一時間氣氛倒也是頗為融洽。
“今日夜深,這里又是府門之前,也不便久留,其余的事情就明日再談了。”
相互又攀談了一些時間后,高名衡最先提起告辭的意思。
陳望和陳永福自然不會阻攔,兩人站在原地,目送著高名衡進入轎中離開之后,而后才各自上馬。
陳永福兵營的駐地在北,陳望的駐地則是在西,兩人并不同路,所以也同樣在宮門處分別。
之前和高名衡還有陳永福攀談的時候,其余的文武官員也都是識趣的提前離開。
所以陳望向著軍營走去的時候,一路之上都是安寧的一片。
行走在街道之上,唯一能夠聽到的便只有戰馬馬蹄踏過地面的聲響。
騎乘在戰馬,陳望的身軀伴隨著戰馬的行走而上下起伏。
周王府內的歌舞升平,富麗堂皇,和當初在他在開封城外見到的一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宛如一塊大石壓在他的心中。
當初在進入北京城的皇宮之時,陳望并沒有這樣的想法。
作為一個國家的門面,皇宮應當華貴,皇宮也應當壯麗。
不過當初進入皇宮的時候,陳望也并沒有感覺到多少的華貴和壯麗,
當初進入皇宮之時,陳望只感覺紫禁城霧蒙蒙的一片,有些地方甚至年久失修,很多建筑的顏色都不再鮮艷。
所賜的宴席,也都是一些家常的菜肴,頗為樸素。
宮女內官們,很多人的衣服,也都同樣深沉,充斥著一股暮氣。
足以見財政的困頓,國家的疲敝。
而周王府內,卻極盡的奢華,金碧輝煌,一派奢侈糜爛的景象。
這樣的景象,恐怕在其他的王府也一樣。
不僅僅是王府,明朝的稅收之所以與日俱減,越來越少。
還有優待士人的原因,成為秀才便可與免除一部分的稅賦,成為舉人、進士之后,便有受免除賦稅的特權,這是對他們的一種優待。
這也使得很多人剛剛成為舉人,便有大量的人前來投靠,將田地寄存在其名下,以此逃避國家的賦稅。
明朝中后期,災難性的稅收的原因,除去行政的腐敗之外,就是贍養宗室的負擔和對于士人的優待。
這兩項使得明朝中后期的稅收極具減少,甚至不足以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
一路向前,經過的一個個牌坊,一棟棟雕梁畫棟的建筑,都讓陳望的心神越發的深沉。
夜色深沉,陳望閉上了雙目,緩緩的吐出了一口濁氣。
自古得國之正,莫過于漢明。
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
若是沒有明朝,或許中華的文化真的會就此徹底斷掉傳承。
燕云十六州失去了數百年的時間,住在當地的人移風易俗,將曾經的一切丟的一干二凈。
辛棄疾曾經寫過的詩詞中有一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