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鳳陽自從在崇禎八年被攻陷之后,因為猖獗的匪寇之患,明廷幾番加固鳳陽的防御,如今的鳳陽實際上可以稱作一個大規模的軍事要塞。
探報表明,如今匯聚在鳳陽的明軍已經是多達四萬人,整個南直隸所有能動的兵馬都在向著鳳陽匯聚。
鳳陽的明軍正在越聚越多,達到五萬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要想一口吃掉五萬依托城池防守的明軍,這無疑是一個極難完成的任務。
哪怕如今李巖的麾下有三十萬的兵馬,哪怕還有革左五營近十萬兵馬的助力。
但圍攻鳳陽的風險還是太大。
革左五營的情況,李巖了解有限。
無論是兵馬多少,還是戰力情況,李巖都不知曉。
所有的一切都是道聽途說,和從得來的情報之中推算出來。
李巖和革左五營達成的合作,至始至終都是較為淺顯的合作。
李巖沒有見過革左五營的任何一名營首,他們談不上任何的交情。
若是真的圍攻鳳陽,革左五營能否堅持下去,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僅憑麾下的兵馬,李巖并沒有多少的信心能夠一口吃掉鳳陽駐防的明軍。
鄭州之戰之所以能夠戰而勝之,打敗河南數萬官兵,最大原因便是在于有心算無心。
河南的官兵主力正在馳援洛陽的路上,根本沒有想到遭遇他們的進攻。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如今鳳陽的明軍卻是清楚他們的動向,早早有了防備,還有堅城地利作為依托。
河南的官兵久戰疲憊,軍餉欠缺,因此戰斗意志薄弱。
而鳳陽的官兵卻是以逸待勞,明廷新任的總理侯恂抵達之后,發出了不少的軍餉,還發出了極高的賞格,如今鳳陽的明軍士氣比起河南的官兵士氣無疑要高得多。
雖說李巖現在麾下有三十萬兵馬,比起當初攻下洛陽之時兵馬要多得多。
但是這三十萬的兵馬,大部分的戰力都還不是很強。
現在萬民軍之中的甲兵不過萬眾,兵士不過五萬余人,余眾基本都是力士。
這些力士雖然經歷過殘酷的攻城戰,并且留存了下來。
他們經歷了鮮血與戰火的洗禮,也接受了簡單的訓練。
但是沒有武器,沒有盔甲,真上了陣,他們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打下州府衛所之中繳獲來的武備,雖然武裝了不少的軍兵,但是對于他麾下數十萬的人來說,還是杯水車薪,他麾下不少的軍兵還拿著竹槍、木槍。
雖然若是能夠吃掉鳳陽的明軍,得到的受益巨大,但是風險也同樣巨大。
不到最后沒有選擇的時候,李巖不愿去冒這樣的風險。
所以相對于鳳陽明軍來說,兵力薄弱一些的北路明軍,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山東和河北的起義,牽制了北路明軍大部分的兵力,分散了北路明軍的力量。
而在幾場和北路明軍的遭遇戰后,李巖也差不多弄明白了北路明軍的情況。
北路明軍由楊文岳統領,作為保定總督的楊文岳卻是并不知兵,更不提指揮。
大部分時間,北路明軍都是在各自為戰,以營為單位,發起進攻。
北路明軍大部分都是由保定、河北兩鎮的軍兵組成。
所以保定鎮的鎮兵雖然武備精良,訓練有素,戰力頗強,但仍然被萬民軍所擊敗。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楊文岳雖然達不到這種程度,但是卻因為糟糕的指揮能力,手握強軍,卻不能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