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同時江西各地的義軍,也不約而同向著此時風頭正盛的張獻忠靠攏。
前不久從江西傳來消息,左良玉、羅汝才在九江與張獻忠所部爆發大戰。
左良玉、羅汝才合兵一萬七千人一路追擊,先是在九江西部小勝了一陣,而后一路追擊至九江城外。
不曾想,就在九江城外,張獻忠突然下令回師返戰。
張獻忠親領精騎沖陣,追擊的明軍前鋒猝不及防之下土崩瓦解,作為前鋒統領的參將汪云鳳被陣斬。
追擊的前鋒受挫之后,一般的情況應該是觀察敵情,然后整軍再行追擊。
但是前鋒之后,領兵卻是羅汝才。
羅汝才對于張獻忠,可謂是深仇大恨。
張獻忠逃竄入川,將羅汝才當做誘餌引誘明軍,羅汝才麾下的部隊因此損兵折將眾多。
甚至于羅汝才的叔父羅戴恩都在亂戰之中戰死。
最后羅汝才被明軍在四川圍死在深山老林之中,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羅汝才最后選擇了投降,接受了楊嗣昌所有的招安要求,只提出了一點要求。
招安之后,要獨領一營,加入追剿張獻忠的序列之中。
羅汝才本來也是在收攏潰兵,想要重新整兵之后再行追擊。
但是卻好巧不巧,在亂軍之中望見了張獻忠的大纛。
仇人見面,自是分外眼紅。
羅汝才發了狠,當下命令全軍披甲,而后更是親領甲騎沖鋒,向著張獻忠殺去。
張獻忠的本意是因為九江臨近,趁機擊潰追擊的明軍前鋒,好能安然越過九江城繼續南下。
卻不曾想,羅汝才不管不顧,竟然殺將上來。
而這個時候,張獻忠自然也是不能退讓。
一旦退讓,恐怕會引起連鎖反應,被羅汝才帶領的騎兵一舉沖潰。
張獻忠因此硬著頭皮迎戰。
而后局部的戰斗逐漸擴大,雙方的后續增援也都趕到,局勢越發的混亂。
一場惡戰就此在九江城下爆發。
張獻忠麾下的部隊,一路東進,雖然也頗為疲憊,但是補給充足,也算是勉強能夠保持軍隊的溫飽。
從各地附從而來隨軍的百姓,為軍隊運輸輜重,擔負盔甲兵器,因此張獻忠麾下部隊的戰兵體能自然是保存的不差。
反觀明軍,人數本就處于劣勢,而且連日趕路之下補給短缺,軍中缺衣少食,早已經是疲憊不堪。
左良玉和羅汝才兩人麾下的部隊也不能算是精銳。
羅猴山一戰,左良玉麾下的精銳折損大半,后續又歷經多戰,折損良多。
如今左良玉麾下的部隊新舊參半,曾經從昌平帶來的邊塞老卒,如今更是不過千人。
羅汝才本來麾下有一支精兵,但是在明軍連番的圍剿也是傷亡大半,雖說后續新練了一營的兵馬,但是真正的嫡系還是當初投降之時帶領的千余精騎。
九江城下的大戰,最終以張獻忠大獲全勝而告終。
當戰場的天枰傾斜之后,左良玉眼見事不可為,帶領嫡系兵馬撤離了戰場。
羅汝才眼見與張獻忠的距離越來越遠,涌來的敵軍也越來越多,也只能是無奈放棄。
東南的局勢,越發的惡劣。
張獻忠如今縱橫江西,無人能制,掀起軒然大波。
而此時若是他們撤離鳳陽,鳳陽的明軍將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鳳陽明軍如果被殲滅,不僅會導致整個南直隸在不久的將來都會陷于敵手,還會導致左良玉的失控。
左良玉如今之所以還愿意聽令,很大程度都是因為侯詢的命令,以及對于張獻忠的仇恨。
九江一戰,左良玉兵敗之后便開始徘徊不前,不肯盡心討伐。
侯詢若死,左良玉只怕是會不管張獻忠,而是專心經營麾下的兵馬。
如今左良玉麾下節制兵馬已有三四萬人,劉國能、許可變等一眾歸降的農民軍,皆是只聽從左良玉的節制。